男子拒戴口罩捶公交司机16拳获刑
男子拒戴口罩捶公交司机16拳获刑
男子拒戴口罩捶公交司机16拳获刑
近日,广州从化法院对男子李某殴打公交车司机一案一审公开宣判,李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3个月。
男子拒戴口罩捶公交司机16拳详细经过
4月21日上午10点,一名喝了多瓶啤酒的李姓男子坐上从化区的一辆公交车。上车时,李某没有按照规定戴好口罩,公交司机王某劝告李某戴好口罩,李某戴好口罩后在车上坐了下来。行车期间,李某嫌口罩太闷,又扯掉了口罩,司机见状再次劝其戴好口罩。
当公交车行驶至人员、车辆密集的从化区七星体育馆附近时,李某突然离开座位,走到驾驶员位置旁边,指著司机王某大骂,并朝王某脸上打了两拳。王某见状,赶紧刹车并拿起手机报警。在打电话过程中,李某持续捶打王某头部,并破口大骂要求下车。因司机王某不开车门,李某走到公交车中部,摘下车窗旁的安全锤,用力敲破车窗试图逃走。见车窗破洞的位置不够大,李某走到司机王某身旁,朝其头部打了几拳,打完就回到车厢不再打人了。
见自己的人身安全暂时没有受到威胁,司机王某重新发动公交车,开回公交公司求助并等待警方。监控显示,李某对司机王某头部共捶打了16拳,经鉴定,王某的伤势构成轻微伤,被李某损坏的玻璃价值409元。
从化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无视国家法律,在公共汽车行驶过程中,殴打驾驶人员并致驾驶人员轻微伤,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其行为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依法判决李某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法院法官提醒,疫情仍未结束,防控不容松懈!为保障乘客身体健康,市民在乘坐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仍需严格落实防疫措施,主动配合驾驶员和工作人员做好佩戴口罩、扫健康码、测温等工作。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于乘客实施“抢夺方向盘、变速杆等操纵装置,殴打、拉拽驾驶人员”等行为的,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并从重处罚。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切勿干扰公共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
拒绝戴口罩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否定事实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归属感,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知,改变他们想法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合乎逻辑的解释。
南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尼娜艾秋兴博士认为:“那些否定科学的人往往是正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坚持着某种成员身份。”所谓“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政治派别、宗教信仰,或者其他一些推崇某种观点或想法的群体。不管这个群体以何种形式存在,重要的是它有支持者,它就是一个团体。艾秋兴表示,一旦一个团体将一种思想融入它整体的观点中,那么拒绝接受这种想法就相当于否定整个团体,任何一个成员都不会做出这种拒绝。“这就是为什么你和那些否定科学的人交谈时,他们的目标总是在变。对他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在某个团体中的成员身份,而想要保持这种身份就必须忽略个别观点,关注其他观点。”
简而言之,否定是对一种现象的拒绝或贬低,这种现象有着大量支持证据,甚至是压倒性的证据。
谈到否定科学,全球变暖可能是最明显的例子。地球正在变暖,而人类活动是其主要原因,如果不加以解决,它将危及数十亿人的生命,这些科学事实不容置疑。然而相当一部分美国选民对气候变化持否定态度。即使是那些担忧全球变暖的人,通常也不愿意做出哪怕是很小的个人牺牲,而如果大家都能做出一些牺牲,可能会带来巨大改变。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专家指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认知失调的厌恶。“认知失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其特征是不安、紧张、焦虑或内疚,这是因观念或行为不一致导致的,”加拿大皇家山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埃普丽尔麦格拉思博士说道,她发表过认知失调的研究。
例如,一个相信地球正在变暖的人可能也想开一辆高油耗的SUV,而这些利益冲突就造成了认知上的不协调。认知失调会让人不舒服,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摆脱它。麦格拉思表示,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一是改变行为,把SUV换成电动汽车;二是改变观念。大多数人选择B选项。
改变观念往往比改变行为更容易,这就是某些否定因素发挥作用的地方。“这可能会淡化不和谐的根源”——告诉自己,换成电动汽车对这个宏伟计划没有任何影响,“或者接受一些新的观点或想法来支持你的选择并使之合理化”,后者可能需要接受阴谋论,认为气候变化其实是某种骗局。
“那些会制造不和谐局面或造成冲突的决定或选择一直在轰炸着我们,因此我们不能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除了认知失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情况或心理状态会导致否定。爱荷华州立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克雷格安德森博士说:“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完全独立。”他称之为“信念执着”,指的是人们对过去持有的观点设想的依恋。安德森解释道,我们不喜欢改变自己的想法,所以往往会忽视那些与我们长期持有的观点起冲突的新信息。 确认偏误是一个相关的概念,即寻找并只保留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抗拒”是另一个原因,抗拒是指人们在自由受到某种威胁时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比如国家或地方政府官员告诉他们不能像往常一样购物、吃饭、旅行或集会。“恐惧”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有人觉得某个观念或想法很可怕,这种恐惧就是否定的强大动力。
虽然所有的重叠因素都可能导致否定,但一些人类心理学研究员表示,群体动力学再加上每个人对归属感的迫切需求,是许多科学否定者看似不可思议的观念和行为背后的根源。
丽贝卡达纳博士是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数学、科学和技术中心主任,她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公众提高科学素养和打击否定科学。达纳表示,有效的科学教学和交流的关键因素涉及“自我决定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巩固了他们进行任何行为的动机。“首先是自主需求,或者是一种行为源自自我的信念。其次是能力需求,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真的有能力,重要的是人们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而且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后是对亲缘关系的需求,这是一种归属感,即有人需要你,重视你的付出。”
人们认同的社会群体往往满足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正因此人们会积极接受所在群体的观点,或者采取在其社交圈子里受认可的行为。举例来说,一些社会群体可能高度重视反抗权威,这种态度和相关行为高于一切,比如不戴口罩。
自我决定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广泛采用反科学或反专家的观点会非常危险。如果一个人的群体身份促使他们反对科学,就像有人出于宗教信仰反对进化论,这个问题虽然值得重视但并非不可控;如果有很多人因为群体认同而反科学,这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不过与群体认同相关的观念并非难以控制的,达纳说:“人类是复杂的,这对我们有利。没有人只有单一的身份,我们都有各种不同的社交圈,相互交流。”当人们经常接触到不同的群体和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观点时,由此产生的矛盾就形成了不确定性。虽然人们往往会因不确定性感到不安,但不确定性往往是学习和重塑观念的先兆。
不幸的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因素可能会让人们住进“信息茧房”。意识形态上的轻视,以及“我们要反对他们”的刻薄抨击,是当今许多媒体的特点,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往往会强化某个人的观点,强化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庞大群体的一部分的感觉。达纳指出,想要消除亲友对科学的否定,首先要做到尊重和友好。“人们需要感觉到你重视他们和他们的意见。首先必须建立这种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出反驳,对他人分享的文章或观点给予自己的兴趣和非批判性的反馈会有所帮助。建立了更融洽的关系,对方可能会更愿意考虑你的立场。而相反地,不管你的观点多么正确,告诉别人他们是无知的,以炫耀地口气分析支持你观点的事实或文章,这种“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的方式肯定不能成功劝说他,而且很可能加深他对你观点的反对。
然而,即使你用着正确的方法,成功的可能性也很渺茫:“个体很少能满足他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这种满足感来自于一个更大的群体,认同他们,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靠你自己的力量把一个反科学的人拉回来是很困难的,群体心理的强大作用让人们的某些想法变得根深蒂固,也许他们最终会改变看法,但仅靠劝说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
宝,喜欢(男子拒戴口罩捶公交司机16拳获刑 男子获刑三年三个月)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