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

1、江南地区在夏至之后进入梅雨季节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2、夏至后暴雨天气频繁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夏至后多雷阵雨和强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4、夏至后高温天气持续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吃什么水果和蔬菜

夏至气候变化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度。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可能菊叶灰时含有某种杀虫的化学成分吧,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农药”。

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 前三天、二时 中间五天和末时 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 《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 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夏至是一年“四时”之一,民间常以这一天的天气查验农作物的收成。如夏至在农历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但这种说法似乎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

亲,喜欢(夏至天气有什么变化)记得收藏,下次访问不迷路。

86%的人还看了:夏至节气有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