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
上古——起源于表达感情和祭祀活动。
周——音乐功用大增,水平很高。周公制礼作乐,音乐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
三个特点:1)分等级;2)成为教育课程;3)从祭祀转向为政治服务
音乐演奏水平很大提高,研究音乐的著作大量产生,如《乐记》,荀子的《乐论》
汉——除加大音乐的社会功能外,又成立“乐府”,搜集整理演奏民歌。
南北朝 ——中国音乐大发展
民族大融合使各民族融和;佛教大发展使宗教音乐大量融入;玄学的影响带来对音乐美感作用的研究;南北分裂,使南北方音乐分别得以发展。
隋唐 ——中国古代音乐最盛期
中原文化生活活跃,到处莺歌燕舞;朝廷喜爱歌舞,建“梨园”,制作歌舞节目。《破阵乐》《霓裳羽衣曲》)各个民族、国家文化都被唐朝兼容。
唐代音乐的三部分:燕乐,曲子,变文。
宋元 ——音乐市民色彩增强
宋词来自民间曲子词;
元散曲融入更多市井色彩;
有了专供演出的勾栏瓦舍。
明清 ——音乐中民歌占很大比重,超过历朝。
音乐理论的研究取得空前成就(朱栽堉《乐律全书》)
(二) 音乐的审美特征
1.能够抒发感情,跨越时空地传播,引起共鸣,如《孔雀东南飞》
2.可以陶冶性情,使人产生美感享受,如《春江花月夜》
3.表现民众的呼声与愿望,使下情上达,如《伐檀》、《硕鼠》
4.能够起政治教化作用,激励民众,如《大风歌》、《破阵乐》
(三)名家名曲
舜 《韶》乐舞,用于祭典仪式。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周 《武》周武王时期大型乐舞,表演灭商战功和天下太平。
战国 《九歌》屈原作,祭祀楚国各种神,谱民间祭神乐曲。
《高山流水》赞誉弹琴人俞伯牙与听琴人钟子期由知音而发展成生死之交,意在感慨“知音难求”。全曲立意清高,有气势,有形象,充分发挥了筝的演奏技巧。巍巍青山,滔滔江河,尽在筝音中,听罢一曲,心
(古曲)《梅花三弄》南朝至唐代演奏。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古曲)《十面埋伏》古琵琶曲,描写项羽兵败自刎前的心情,凄悲慷慨。
(在中日甲午海战前,邓世昌曾奏此曲作为对将士们大战前的激励!)
唐《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乐舞,描写秦王李世民破叛将,解唐危,庆胜利。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表达离情别意。
《霓裳羽衣》是唐玄宗时期的大型乐舞套曲。
玄宗曾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有感于神仙之事,回宫后遂作此曲。渲染天外世界的缥缈。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萧鼓》《浔阳琵琶》。张若虚词。描写江南春晚江边月色花丛及思念亲人之情。
以上就是(音乐艺术)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