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包拯简介(包拯的历史简介)

包拯简介(包拯的历史简介)

包拯简介(包拯的历史简介) 影视剧《包青天》把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那黑面月牙深入人心,而且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事,身边还有两位得力的助手公孙策、

包拯简介(包拯的历史简介)

影视剧《包青天》把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他那黑面月牙深入人心,而且还有日断阳夜断阴的本事,身边还有两位得力的助手公孙策、展昭。他手持尚方宝剑威风凛凛,堂前有各种刑具,比如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等,都是用来惩治不法之徒,影视剧中包拯判过很多冤案,他是贪官、邪恶之人的克星,老百姓得以依靠的父母官。

其实正史上的包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也是不存在的刑具,而且尚方宝剑皇帝也不可能轻易给他,就连公孙策、展昭都是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人物。

包拯被后世之人誉为包青天,他为什么能够美名远扬?笔者今天为大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

包拯剧照

包拯其实不黑

在大家印象中,包拯有着一张漆黑的脸,额头上还有一个弯弯的月牙,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其实正史上的包拯长得并不黑,而且还非常白,是个白面书生,那么包拯为什么会被“黑化”呢?

包拯出生于公元999年,1027年高中进士,最初担任建昌县知县,包拯非常孝顺,因为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辞官回家直到父母去世,他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来业绩突出被政府调到端州当知府,虽然端州盛产砚台,但是包拯却没有私吞一点脏污。

庆历三年 1043年,这一年包拯44岁,他被宋仁宗直接调到京城担任殿中丞 从五品,后来还担任开封府尹、三司使,三司使主要是掌管财政的官吏,开封府尹就是开封府的最高长官,开封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府尹类似于现在的首都市长。

包拯真实画像

北宋时候的官职没有像现在划分得这么细致,开封府尹的权力远远大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包含市长、市委书记、公安局局长等职务,包拯可谓是大权在握。

那么包拯的黑跟开封府尹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包拯的前任是一位名叫赵扩的好官,跟包拯一样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由于他秉公执法、六亲不认,朝中官员见他就躲得远远的,由于赵扩长得黑,大家称呼他为“赵黑子”,还给了他一个“铁面御史”的美称。

说来也巧,这位“赵黑子”正好是包拯的前任,但是他没有包拯有知名度,后来民间文学把他们俩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杜撰了一位铁面无私、办案如神的包青天,漆黑的脸庞更能生动地描绘铁面无私的形象,这就是“包黑炭”的由来。

包拯剧照

包拯没有铡过陈世美

陈世美的原型叫陈年谷,陈年谷是清朝人,他的妻子叫秦馨莲。陈年谷于顺治十二年高中进士,被选任为地方知县,后来因政绩突出,考核成绩优秀,受到顺治帝的重用。康熙十年,46岁的陈年谷被政府提拔为户部郎中。

陈年谷为官期间清政廉明,他惩奸除恶,实行仁政,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那么这么一位体恤百姓的官员为何会被人杜撰成为忘恩负义之人呢?

因为陈年谷在顺治年间,主持过乡试,替政府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人才,深得顺治皇帝的喜爱。有些人科举不顺就想走后门,陈年谷考取功名之前,有两位“义结金兰”的同学,他们找到陈年谷,希望老同学能够向朝廷举荐自己,能够求得一官半职。

按照清代律例只有举人才有资格被举荐为官,而陈年谷的两位同学只是秀才,不符合条件,所以陈年谷没有举荐他们,陈年谷也算厚道,送了两位同学每人200两银子,报答他们昔日的恩情,但是两位同学却因得不到举荐而耿耿于怀,在回去的途中贿赂《琵琶记》的班主,将《琵琶记》改为《铡美案》,男主改为陈世美,女主改为秦香莲,以此来羞辱陈年谷,骂他是忘恩负义之徒。

所以是因为陈年谷的铁面无私得罪昔日的同窗,给自己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后来民间文学直接把陈世美一案穿越到了宋代,塑造包公不畏惧皇亲国戚的完美形象。

陈世美剧照

正史上的包拯喜欢弹劾权臣

宋仁宗亲政时,北宋的局势并不乐观,经济颓势不说,老百姓隔三差五的起事造反,让仁宗皇帝很是头疼,所以他想出一计,学习历代明君推行仁政,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

当时包拯贤明远扬,仁宗觉得重用包拯能够安抚百姓,让老百姓觉得政府也有清官,并不是贪官污吏横行的社会。

古代那些注重政治形象的皇帝,多半不敢动正直廉洁的官员,他们是贪污腐败的对立面,皇帝对他们一再忍让会让臣民觉得自己谦虚、善于纳谏,贤名为此滚滚而来。

小老百姓怕政府,而统治者怕留下骂名千古,比如李世民重用魏征,嘉靖皇帝重用海瑞,汉文帝重用张释之,这些古代留下千古美名的皇帝这样做无非是让大家看看自己如何地礼贤下士,尊重人才。

这类帝王善于伪装,用愚民政策来麻痹老百姓,这些只不过是他们的政治手段罢了,所以说宋仁宗在位期间重用包拯,接受包拯的直言顶撞,那是因为仁宗皇帝需要包拯。

包拯剧照

包拯为了扬善惩恶不仅常常上书皇帝,跟皇帝较劲,而且还非常喜欢弹劾大臣,比如他弹劾贩卖私盐的按察使张可久、宰相宋庠、大臣张方平、尚书宋等人。

首先我们来看看包拯弹劾最多的两位大臣。

一位是转运使王逵,他说王逵滥用酷刑,滥杀无辜,非法夺取百姓钱财等等,虽然王逵跟仁宗非常信任的宰相陈执中私交甚好,但是包拯一点也不怕他,连续七次上书仁宗皇帝弹劾王逵。

仁宗不理他,他还不依不饶,最后说了一句:“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即你把舆论抛之不理,重用残害百姓的官员,这样有利于王逵,那天下百姓的苦又有谁明白呢?仁宗没办法只好将王逵革职。

另外一位是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包拯前后六次弹劾张尧佐,说他靠着侄女上台,没有什么才能,不配担任三司使,而且外戚专权对国家危害太大,后来仁宗把张尧佐贬为宣徽南院使。

张贵妃剧照

包拯之死

史料记载包拯是于嘉祐七年 1062年五月突然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近来包拯的墓志铭被公开,让大家对包拯的死产生了怀疑。

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也就是说包拯临死前服下皇帝赐的药不久去世,而且从包拯发病到死只有短短的13天。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钙、铁、汞元素的含量超过了我们现代人,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 砷和朱砂 汞,朱砂除了制毒,还有防腐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时有可能为了保存尸体,在包拯的棺木中放入朱砂,也有可能包拯生前服用过含汞的食物和药。不过大家还是支持包拯属于寿终正寝。

但是包拯13天内突然死亡,又服用了皇帝赐的药,遗骨中又检测出汞元素超标,加上他生前得罪了那么多的权贵,被人下毒害死也是有可能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以上就是(包拯简介(包拯的历史简介))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