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我强烈推荐你去相亲
年轻人,我强烈推荐你去相亲
不管今年有没有回家过年,你可能都逃不了年轻人过年三件套:
有对象了吗?啥时候结婚?啥时候要孩子?
假如第一个问题你就败下阵来,那么下一句就会变成:“我这里有个不错的小姑娘/小伙子,介绍给你认识一下?”
听到这,你可能就已经烦了。随手抓几个年轻人,就能开一场相亲吐槽大会:遇到奇葩,无话可说,没有感觉,结婚又不是交易……
于是,家人介绍的相亲对象,你迟迟不肯去见;公司学校的相亲联谊,你不愿去参加;各种婚恋平台,你也嗤之以鼻。
但在今天这个甜蜜的日子里,假如你有一点点羡慕别人家的爱情,其实不妨尝试一下相亲。
浪漫的爱很美好,但遇到也很难
你一定看到过相亲让人讨厌的那一面。
微博上,4.5万用户在#90后相亲真的太难了#话题里记录各自的血泪之谈。还有许多人在知乎洋洋洒洒地写小作文,回答“相亲数次都没成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相亲从来没被看上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人加了微信互道你好后陷入沉默,也有人见了一面,但彼此没话找话,最终仍以沉默作结。明明已经付出了时间和期待,却还是没法立即找到对的人,既然如此,何必浪费精力去相亲呢?
确实,一次相亲就成功,有时比中彩票还难。但从统计学意义上看,人生的真相更残酷:我们遇到一个各方面都契合又彼此喜欢的人,本来就很难。
2018年12月11日,上海,一上班族等待乘地铁回家。大多数打工人每天都是独自一人上班下班,茫茫人海中很难遇到那个适合的人
英国曼彻斯顿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曾计算过自己找到女朋友的几率[1]。
他对女朋友的要求是:居住在伦敦的英国女性、年龄在24至34岁之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对他有吸引力。通过计算,共10510人符合条件。似乎不算太糟。
再补充几条限定:单身,认为他也有吸引力,并且俩人能够融洽相处。一番计算后,最终只有26名女性可能成为他的Ms Right,也就是1/285000的难度系数。
茫茫人海,适合的人就那么几个。更残忍的是,你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相识。
你是五环外中关村软件园的打工仔,而那个对的人却远在望京。你每天上班、下班、赶地铁,两点一线,周而复始。但除非有人牵线搭桥,否则即使每个深夜在14号线擦肩而过,你们也没机会相识相熟,更别说相恋了。
合适的人少,圈子又小,找不到对象才是常态。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正是单身青年们最真实的写照。
上海地铁高峰时刻。周而复始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恋变得困难
相比之下,相亲至少拓宽了社交圈,增加了可能性。
你妈介绍了同乡女孩,你们没有来电。但某次狼人杀局缺人,女孩叫上了你,讲不定你的Ms Right,就是当晚解救了你的女巫。
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某婚恋网站90000多名用户的140万条信息,并计算你的“感兴趣”得到对方积极回应的概率。结果发现,在没有推荐的情况下,成功率为17.3%;而如果采取互惠性推荐系统,成功率可以高达42.2%[2]。
2020年8月22日,陕西青年婚恋交友七夕活动,一对情侣上台做游戏。婚恋平台策划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提高匹配效率
所谓“互惠性推荐系统”,即根据彼此提出的要求双向推荐,比如身高、职业、兴趣等等。除了婚恋网站,家人、朋友介绍相亲对象时,也经常会以“互惠性”为前提。
世界那么大,谁知道你的意中人正在哪个犄角旮旯。不管怎么说,比起白白等待,相亲的成功率到底还是更高一点。
相亲,更可能遇到条件匹配的人
但所谓的“互惠性”,或者说“明码标价”,也正是相亲另一个广遭诟病的地方。
2017年,网络上流传过一张“中国式相亲价目表”,以户口、房产、月薪、学历为根据,分割出从顶配到不考虑的六个等级。2019年,一名阿里程序员征婚,200万年薪、京户有房车,加分;父母务农、170cm身高,扣分。“京籍大于京户”、“内环优于外环”、“体制内高于体制外”,构成了相亲的隐形鄙视链。
2020年8月29日,在沈阳南湖公园西门的空地上,这里是一处自发形成的征婚场所,已经成为相亲圣地
婚姻好像成了人生的KPI,相亲则是完成KPI的工具。左手挂出基本信息,用可量化的数据呈现个人优秀。右手出示对象要求,同样是清晰的指标,符合条件打个勾,不符合条件直接淘汰。左右两手互垒砝码,趋于平衡就入选下一轮。
许多人对此满怀鄙夷:结婚又不是做交易,怎么能挑来拣去。
但采用条件匹配模式,不等于条件独大,它只是相亲时的一个初筛标准。在这之后,你仍然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且,相亲以条件来初筛,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量研究表明,婚姻匹配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3]。
1992年,补拍婚纱照的中年夫妇
具体到中国,有研究者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分析了覆盖全国28个地区居民的婚姻匹配信息,包括教育、职业、家庭背景等。
结果发现,同类婚是中国的主要婚姻模式,即能修成正果的两个人,绝大多数是条件匹配的[3]。只不过,不同时代看中不同条件。以前,家庭背景是衡量双方匹配程度的最重要指标;如今,教育、职业等个人特质在匹配度中的比重越来越高[3]。
现实世界里,不是每个灰姑娘都有水晶鞋,也不是每个袁湘琴都能追到江直树。大多数在一起的,还是段位相近的人。
2008年1月1日,香港,早前,江直树扮演者郑元畅挑选亲笔签名《恶作剧之吻》小说1本送给读者。F班袁湘琴与A班江直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故事,现实中并不多见。
而段位匹配的婚姻,往往也更加稳定。
相比同为本科毕业的夫妻,硕士丈夫与大专妻子的离婚风险更高[4]。同样地,“农村-城市”的夫妻也要比“农村-农村”、“城市-城市”的更可能分道扬镳[4]。
虽然听上去很现实,但事实证明,教育程度、年龄、户籍、家庭背景等的匹配程度,确实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4]。
但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调查数据,夫妻间在生活、家庭及事业等方面的观念差异,与婚姻匹配度有关。匹配度高的夫妻,往往价值观念差距越小[4]。
买衣服看牌子还是求品质,吃饭叫外卖还是亲自煮,周末宅在家还是出门玩……日常生活里的鸡零狗碎升级为一场场争执,更别说在养育孩子、投资理财等大事上爆发的冲突了。
相反,你随手转发的学科黑话段子,只有他get到了笑点;网易云年度听歌报告里,你们有一大半重合的歌曲;刷屏朋友圈的热点新闻,你们看法相近,聊得不亦乐乎……有这么多共同点,相处起来怎么会不开心?
1989年,沈阳北陵公园,谈恋爱的青年男女。有共同话题才有可能相处的更开心
说到底,相亲中的条件匹配也没你想得那么不堪,反而是和普遍的婚恋模式不谋而和。它只是做了一点点初筛的工作,帮你更高效地选出可能合适的人。
假如你把结婚当作一道要解的题,相亲给你提供的是解题方法,因为它更知道普遍的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如果结婚对你来说本来就不是个问题,那你不愿试试相亲,倒也无所谓。
相亲,不耽误你找到真爱
当然,甩出一堆数据后,仍然有人对相亲不屑一顾。在他们看来,相亲就是奔着结婚去的,和爱情没有关系。
在多数人心目中,浪漫、纯粹、玄妙,这才是爱情的本来面目。有研究收集了166种文化中的人种学权威著作、民间传说、民族志等资料,通过分析其中的内容、情节,发现88.5%的文化都对爱情抱有浪漫想象[5]。
2018年3月10日,吉林省吉林市,60多岁的老人王师傅和老伴在松花江畔雪地上用脚踩出心形图案
浪漫爱情,往往意味着不顾世俗观念,激情、快乐又头晕目眩。民间传说中就有不少代表,《梁祝》冲破了阶级的壁垒,《天仙配》跨越了种族的障碍,《白蛇传》甚至打破了物种的界限。
2015年8月20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京剧《白蛇传》。这是一则跨越了物种的经典爱情故事
而相亲理性、平静,真有爱情存在其中吗?
但是,爱情并非只有浪漫一张面孔,相亲也不意味着告别爱情。
非洲民族志中,一位女性如此描述与情人的关系:“心里仿佛着了火,但一段时间后,火熄灭了。”而她对丈夫的描述则是:“富裕、温暖、安全”[5]。
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心理学家哈特菲尔德对爱情的分类:激情之爱与相伴之爱[6]。前者强烈、兴奋,却转瞬即逝,后者则要平和得多。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想到的往往是手捧玫瑰花的惊喜,却忽略了下班后一盘炒西兰花带给自己的温热。
街头情侣。爱情的表现形式不一定是轰轰烈烈,还有可能是温情脉脉
相亲或许没有天雷勾地火的轰动,但不代表没有细水长流的温情。仅仅因为不够浪漫就把相亲一棒子打死,你可能也扼杀了别种爱的萌芽。
更重要的是,相亲只是一种相识方式,当我们以各种理由排斥相亲时,却忘了亲密关系中真正重要的部分。
心理学家哥特曼研究了几十年的婚姻关系。他发现,决定婚姻质量的关键是夫妻双方的互动[7]。能积极回应对方的夫妻,离婚风险也较低。而蔑视、厌恶和不回应等消极态度,会让婚姻产生越来越多的裂痕[7]。相比冷战,床头吵架床尾和的夫妻关系更好。
康奈尔大学的医学教授卡尔走访了大约700个老年人,根据几百小时的采访和几千页的笔记,提炼出亲密关系中的关键:学会沟通和处理纷争、应对压力、维系爱情[8]。
比如,71岁的Clifton就建议:经常和你的伴侣闲言碎语[8]。“小区里的花开了”、“这家外卖超好吃”,爱就藏在忍不住分享的废话里。
2015年09月23日,江苏省扬州市,一对情侣正在2500个“月亮”美景下拍照。能够积极彼此回应的伴侣,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也较低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好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的用心经营,一眼动心到白首,那只是动人的童话故事。至于如何相识,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在这之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很多时候,我们失望、逃避、排斥,是因为相亲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期待。但摘下有色眼镜,相亲不过是一种渠道,多一些相识的机会。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认识对方——相亲还是偶遇、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在一段关系中,开始的方式都不会注定结局。反倒是有了一个开始,才可能有接下来的美好故事。
今天还在单身的你,其实缺的,不过是一个开始的机会。
[1] Peter Backus. Why I dont havea girlfriend: An application of the Drake Equation to love in the UK.
[2] Luiz Pizzato, Tomek Rej, Thomas Chung, Irena Koprinska and Judy Kay.(2006). Recon: A Reciprocal Recommender for Online Dating.
[3] 齐亚强 牛建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
[4] 郑晓冬 方向明.(2019). 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稳定性——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人口与经济. 2019.(3).
[5] William Jankowiak, Edward F. Fischer.(1992). A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 on Romantic Love. Ethnology 31(2).
[6]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10.
[7] John Gottman, Catherine Swanson, James Murray.(1999). The Mathematics of Marital Conflict: Dynamic Mathematical Nonlinear Modeling of Newlywed Mari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99.(13).
[8] Karl Pillemer.(2015). 30 Lessons for Loving: Advice from the Wisest Americans on Love, Relationships, and Marriage[M]. Avery. 2015.12.
(年轻人,我强烈推荐你去相亲)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