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任皇帝(一)宋太祖赵匡胤(上)
宋朝历任皇帝(一)宋太祖赵匡胤(上)
写在阅读之前的话:
1.建议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先简单阅读下我之前整理的五代十国篇,因为宋朝初期很多人和事都与那段时期有关,不看的话可能小朋友脑袋上会有很多问号。
2.各位皇帝后括号中皆为在位时间,而非生卒年。
3.宋朝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换年号,为了不让小伙伴头疼,故文中时间皆直接采用公元XXX年的说法,不像明朝篇中那样再加年号。
4.宋太祖赵匡胤戏实在太多,不得已只好分几篇写,请见谅(捂脸)
北宋(960—1127)
宋太祖赵匡胤(960—976)
宋太宗赵光义(976—997)
宋真宗赵恒(997—1022)
宋仁宗赵祯(1022—1063)
宋英宗赵曙(1063—1067)
宋神宗赵顼(xū)(1067—1085)
宋哲宗赵煦(xù)(1085—1100)
宋徽宗赵佶(jí)(1100—1126)
宋钦宗赵桓(1126—1127)
南宋(1127—1279)
宋高宗赵构(1127—1162)
宋孝宗赵昚(shèn)(1162—1189)
宋光宗赵惇(dūn)(1189—1194)
宋宁宗赵扩(1194—1224)
宋理宗赵昀(1224—1264)
宋度宗赵禥(qí)(1264—1274)
宋恭宗赵㬎(xiǎn)(1274—1276)
宋端宗赵昰(shì)(1276—1278)
宋怀宗赵昺(bǐng)(1278—1279)
宋恭宗赵㬎、宋端宗赵昰、宋怀宗赵昺被称为宋末三帝
宋太祖赵匡胤(960—976)
称帝前经历:
927 赵匡胤出生在了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赵家在当地也是让人尊敬的名门望族。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和练武,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并有一身的好武艺。
947 21岁那年,颇有冒险精神的赵匡胤决定离家外出游历。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但世态炎凉,他父亲的几位好友都给了他白眼和冷遇。流浪生活颇为艰辛,却磨炼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他的眼界。赵匡胤游历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时,住在一所寺院里,寺院里有一位阅世知人颇深的老僧,他告诉赵匡胤,南方地区的各个政权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才能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老僧的建议,北上寻找发展机遇。
949 23岁的赵匡胤在北上途中遇到了当时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赵匡胤前去投奔。赵匡胤武艺娴熟,又精通兵法,很受郭威的赏识。
951 郭威发动兵变(详见五代整理),推翻了后汉政权,建立了后周,时为周太祖。赵匡胤在拥立郭威做皇帝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被提拔负责宫廷禁卫。在郭威这场兵变中,赵匡胤也受到了启发: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掌握军权。
周太祖的养子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周太祖无子,柴荣被选为皇位继承人,赵匡胤来到未来皇帝的门下,并且与柴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954 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时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随之被调到中央禁军任职。
同年二月,北汉刘崇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后周,周世宗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部队在山西高平相遇,展开激战。史称“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
战斗开始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其他大将畏敌如虎,竟临阵逃脱,一时间情形十分危急。而周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四千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他建议周世宗将身边的禁军兵分两路由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夹击辽军,赵匡胤带领骑兵冲入敌阵,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北汉军队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军队取得了胜利。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周世宗的进一步赏识,被委以禁军高级将领的重任。赵匡胤得以主持整顿军队的工作,也正是在这过程中,赵匡胤开始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利用主持整顿的机会,陆续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他又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与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结为“义社十兄弟”。
956 素怀统一天下大志的周世宗在三年内先后对南唐发起过三次进攻,逼迫南唐将江北十五州的土地割让给后周。在这些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步步高升,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自南唐战役以后,原本只注重结交武将的赵匡胤开始对文人重视了起来。赵普等人都是在这期间被他纳入麾下,成为其心腹幕僚。
◎赵普(922-992)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参与谋划了陈桥兵变,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但赵普经常包庇亲信谋取私利,使得赵匡胤对他的恩宠渐渐疏淡,还把赵普调出京师。后在宋太宗赵光义时又两度拜相,赵光义称其“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响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后世有人称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
唐末藩镇割据者手下的骄兵悍将经常废立主将,因此大权在握的赵匡胤也可以做皇帝。但赵匡胤眼前还有两个障碍,即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张永德和李重进虽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不服,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由张永德担任,让他在地位上与李重进平起平坐。
959 周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显然是有人安排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不幸染病,只得回京。文臣方面,他命宰相范质、王朴、魏仁浦三相并掌军政大权,以辅佐年仅七岁的幼主。武臣方面,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认为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便格外担心张永德会发动兵变。于是,周世宗解除了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他认为可靠而又与周家没有亲戚关系的赵匡胤为新的殿前都点检。讽刺的是,这位新点检后来真的做了天子。
同年三月,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去世。王朴办事异常果断,性格刚毅,文武大臣都很敬畏他。赵匡胤平生最怕王朴,经常被王朴训斥得“唯唯而退”。王朴的死打开了一道束缚赵匡胤的枷锁。
同年六月,周世宗去世,七岁的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此时,后周的军事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他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从而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当时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几乎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幕僚赵普等人看到周恭帝年幼无能,就秘密策划准备夺取皇位。
960 赵匡胤在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最终实现了做皇帝的梦想。
◎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
960 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推举赵匡胤出战,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当天驻扎在距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胤亲信在军中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搏斗,“一日克一日,是天命所归”。这番为改朝换代而笼络人心的话却得到了大部分军士的认同。
正月初三,黎明,一夜未眠的将士们环立帐前,高喊:“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呼喊万岁,要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假装推辞,将士们不依,他便佯装无奈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补充下小知识:自古以来的国号大都是以封地名或封爵名命名,比如,汉朝的“汉“是刘邦的封地汉中,宋朝的“宋”也是封地名,唐朝的“唐”是封爵名。
只有少数政权例外,比如:金(女真人为了跟契丹人较劲,契丹是铁的意思,而金为诸金属之首,铁终会生锈,真金则永远不坏不朽),元(忽必烈为了收复民心,听从汉人智囊团的意见,根据易经中对“元”的解释,即大到极致,定国号为元),明(朱元璋之前自称吴王,国号本该为吴,但被张士诚抢先,只能以明教立国号为明,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清(女真人又一次较劲,五行明为火,清有水,水灭火,且清与金谐音,发音相似)。
(宋朝历任皇帝(一)宋太祖赵匡胤(上))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