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985院校
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985院校
近几日,辅导名师·李老师 帮助21/22届考生们重点分析、并介绍了“国内顶尖的中国史、世界史各方向研究学者 ”和“ 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招生院校 ” 、“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自主双非院校” 、“20大最好考的历史学考研自主双非院校” 、“10大性价比最高的313统考院校”、性价比最低的20所313统考院校等(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可以查看文章详情),这几篇文章在历史学考研的考生们之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与强烈的共鸣。在部分考生的建议下,李老师今天帮21届和22届考生来分析来目前国内的135所历史学研究生招生院校中,综合评比,报考难度最高的985招生院校!这部分院校有参加313统考的院校,也有参加自主命题的985院校。仅以分析,以供21/22打算报考985院校的考生们根据自身情况与院校的报考难度综合权衡参考。
2021考研,313统考命题也迎来了重大的变革!这次变革的详情,考生可以看下下面李老师的分析文章与全国辅导讲座视频:
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985院校
李老师提示:排名不分先后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创于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之史学堂,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研究机构,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史学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8年即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设立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有历史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含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教学科研实体,20个挂靠的研究虚体机构,2个藏书30多万册并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专业图书分馆。师资岗位向国内外开放竞争,择优选用一流人才。教师中有过6位现任和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田余庆、何芳川、朱凤瀚、罗志田、钱乘旦、李剑鸣),4位北大文科资深教授,现有4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马克垚、阎步克、钱乘旦、李剑鸣),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大多数学科方向都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带头人。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考古系、清史研究所。历史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共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8人。历史学系具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等8个硕士学位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等8个博士学位点,以及历史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及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历史学院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历史学门类分为三个一级学科,随后考古教研室独立建系,历史学系成为主要承担中国历史(历史学)和世界历史学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学科体系完整,特点突出,学科地位居于前列,在全国高校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教育部公布的八十个重点学科评比中,我校历史系在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中排名第五。中国人民大学是第一批入选的中国史学科双一流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历史学科是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第二类”分科演变而来。2006年 3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与史学研究所合并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已成为国内历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它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4 年设为国家首批人文社会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1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是“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学院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 个博士点,8 个硕士点。在职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9名,在聘 “985” 项目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其中既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也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者。
研究生
该院研究生教育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是高校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博士点6个,硕士点8个,博士生导师21名,硕士生导师21名。中国古代史学科拥有何兹全、黎虎、晁福林等著名学者,在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民族史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中国近代史学科拥有龚书铎、王桧林等著名学者,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拥有刘家和等著名学者,在古希腊罗马史、西方史学史、中外古史比较、欧洲中世纪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英国史、俄国史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专门史学科现有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外关系史三个研究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理论与方法、华北区域社会史、环境史、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等方面,有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文献学学科在历史文献学和古籍整理等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考古与博物馆学学科在该院发展较快。本学科招收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历史教育学科招收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研究生,同时招收教育硕士(历史专业)研究生,面向具有 3 年级以上教龄的在职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简称“南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下设3系、3所、3中心,即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历史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日本史研究中心,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系、所、中心之下又有若干个教研室、研究室。
历史学院下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九个硕士授权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六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二级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学科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10年,按教育部规定,历史学一级学科分成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
在2005年和2008年由教育部主持的学科评估活动中,历史学科均名列全国第二。
2011年,在历史学分成世界史、中国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后教育部主持的首次学科评估中,本院三个学科分别名列全国第2、5、7名,历史学类综合排名全国第二。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人员齐全、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队伍。全院现有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1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39人(其中9人兼职),具有博士学位者67人。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大学。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前身为1902年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全院设中国历史系、世界历史系、考古文物系。全院设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士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1995年,本院被确定为 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院世界地区、国别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历史学系是复旦大学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198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博士点,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占据其中4席。1994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中国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上也有所突破,2004年“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1980年代后期起,原属历史系的历史地理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先后独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
进入2011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行新的学科目录,原历史学一级学科被拆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复旦大学历史系将依照新调整的学科设置,根据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进行整合,努力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中山大学(广州)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主校区位于广州,在珠海等地亦有分校。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多位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如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曾在本系任教,奠定了该系深厚的学术根基。
本系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覆盖了历史学科下所有的专业,并且拥有国家设立的以上三个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以历史学系为基础设立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
本系与海内外近二十间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47人,其中有教授25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22人),包括历史学科的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七位国家级“跨世纪人才”和“新世纪人才”,两位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三位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外籍教授。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 ”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入选国家公布的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厦门大学的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具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于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专业陆续建设国家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省考古学实验示范中心,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改效果显著,成果突出,培育出国家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起到国家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历史学专业现有42名教师,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2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突出,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较高水平的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历史学专业还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以海洋史、水下考古学、民间历史文献学、闽台区域研究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创建于191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较早成立的历史系科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著名学者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吴于廑、姚薇元、方壮猷、石泉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陈仲安、高敏、张泽咸、陈国灿、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张海鹏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和积极开拓,形成了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教风,确立了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统一,断代史与专门史、地区史与国别史相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等学术特色,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备雄厚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1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历史地理部。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1998年1月改建为历史文化学院。1999年4月,与中文系、哲学系等共同组建人文科学学院。新武汉大学组建后,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保留了人文科学学院。2003年8月,撤销人文科学学院,历史学科单独组建为历史学院。
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2003年,增列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地区国别史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在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古代史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于2001年和2007年两度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继续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历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被列为湖北省优势学科。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在四川大学最古老的系科——历史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下辖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4个系所和城市研究所、人类学研究所、东西方社会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长江文明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备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专门史、历史文献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省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世界史),教育部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考古学
四川大学于196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曾长期执教于此,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设置考古学学科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包括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专门人才培养体制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是教育部核准的考古学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四川省重点学科(19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2010)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的重要支撑学科。考古学系设有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6个实验室和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实验室及资料、标本室总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900平方米,资料、标本室面积250平方米。拥有三维扫描仪、全站仪、体视显微镜、GIS等仪器设备及应用软件100余台/套。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现有专(兼)任教职员2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2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主要在中国考古学、西南民族考古、田野考古技术、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宗教及艺术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考古、博物馆学理论、馆藏文物管理与研究、文化遗产及民族文物保护、博物馆展览陈列等方面开设有不同学制的专业课程。四川大学考古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特色与传统优势,集中体现在历史时期考古学领域,如汉唐时期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考古文献学、中国考古学史、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等,均具有国内公认的重要影响力;西南考古方向中的西藏考古、巴蜀考古等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道教考古、藏传佛教考古亦具有国内首创地位或领先水平。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下设有“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专门考古学”等四个二级学科和“西南考古”、“商周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等四个重点教研方向。
中国古代史
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迄今已愈百年。已知与四川大学有源流关系的近代新式学校如四川大学堂(即四川高等学堂,1902)、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四川存古学堂(1910)、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2)、国立成都大学(1925)、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27)、公立四川大学(1927)等,都能秉承巴蜀学术重视史学的传统,积极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蒙文通、缪钺、任乃强、蒙思明、胡鉴民、吴天墀等一大批卓越学者的开拓和一代又一代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四川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成就斐然,早已形成历史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专门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四川大学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所在的学科是教育部核准的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2000),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南亚与中国藏区”平台(2004)、“区域历史与民族”平台(2010)。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宽广,包括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民族学与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其中专门史和历史文献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分别始于2002、2007年),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是省级重点学科(1996)。目前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有18位老师,其中教授8人(内博导5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获博士学位的15人(另有1人尚在攻读博士学位)。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具备优良的中国古代史基础、相关学科素养及专题史知识,以及初步的治史能力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以及独立从事史学研究、教学和其它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教研室开设有《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史学写作》、《中国史学史》、《基本史籍导读》等基础课,以及断代史、专题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还承担学校诸如《中国历史概论》、《中华文化》(历史篇)等文化素质课,致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世界史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陈衡哲、何炳松、杨人鞭、卢建波、谭英华等外国史名家曾在四川大学执教。经过前辈学者的开拓和辛勤耕耘,四川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完整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是教育部批准的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1年),也是四川省重点学科。世界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等。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共有15名教师,其中教授7人(博导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大多数老师都曾在欧美著名大学攻读学位或进修深造。本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的培养任务,要求本专业的本科生接受严格的外国史基础知识、外国语能力和相关的专业素养训练,使他们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外国史研究和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为此,世界史教研室开设了世界通史(古代、中古和近现代)、《专业英语》、《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基础课程;另外,还开设了区域史、专题史、国别史和相关学科的选修课。本教研室还承担了《西方文化史》等校级文化素质课,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专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化史(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研究)、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欧洲城市史、西方艺术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欧洲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中西交通比较交流、美国史、南亚区域史研究,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世界史学界的领先地位。目前世界史教研室在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门史和国别史等学科方向均有权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
文物与博物馆
养系统掌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理论修养、较强的专业与实际工作能力,从事考古学和文博研究、高校文博学教学、考古发掘、文物收藏、鉴赏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文物保护等单位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鉴定保护、行政管理、文博及历史类教学、编辑出版、公安内保及商检等特种行业检验等工作。近年该专业毕业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反映了学生综合素质高的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
含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向。主干课程:经典作家论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史籍导读、中国现代史史料目录学、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国民党史专题研究等。
专门史
含区域文化史、中国城市史、区域社会与经济史方向。主干课程:史学理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区域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城市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中国文化史史料导读、中国学术史专题、中国学术史史料导读、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外学术交流史、西南民族史专题研究、区域社会与经济专题研究、社会与经济史史料学、中国城市史史料学。
历史文献学
含古文字学、宋辽金元历史文献研究、儒学文献研究、计算机与历史文献著述处理研究方向。主干课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目录学、古籍整理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基础、档案学理论与历史研究、档案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史科目录学、档案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是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概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建立于1951年,华东师大建校时首批设置的系科之一。当时汇聚了一批享誉学界的著名教授,如:吕思勉、吴泽、李平心、戴家祥、林举岱、陈旭麓、王养冲、 郭圣铭、夏东元等。在老学者奠立的基础上,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学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和教学风格,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同类系科中位于前列,有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培养特色:历史学系在学生培养方面秉承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注重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综合质培养,形成了包括导师制、四段式”训练(读书笔记、学术综述、小论文、考察报告)、学田野考察、学术论坛”卓越教师计划”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国际化办学道路,有多名学生在《历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 《社会学研究》 等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导师团队: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占75%以上,中有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够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枝持计划、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 上海市浦江 人才计划、上海市晨光人才计划、紫江学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多人在全国性学术团体中担任负责人。
(10大最难考的历史学考研985院校)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