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大名刀
中华十大名刀
大家好,今天从十大名刀讲起,第一把鸣鸿刀: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的轩辕剑出炉之时,原料自发流向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黄帝认为刀意太强,足以反噬持刀者。欲以轩辕剑毁之,不料刀化为一只云鹊,消失在云际之中。
该刀长为三尺,其余资料无记载。光从材质的资历上来看,鸣鸿刀足以与轩辕剑相提并论。然而黄帝恐其“喧宾夺主”,封杀了这把名刀的前途。
配图如下
第二把大夏龙雀
为十六国时代,夏国国王赫连勃勃所铸。相传大夏龙雀制作极巧,下为大环,以缠龙为之,其首鸟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载:并造五兵,器锐精利,乃咸百炼为龙雀大环,号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 吴楚湛卢,大夏龙雀。苏轼: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清·吴伟业诗:君王羽猎近长安,龙雀刀环七宝鞍。
配图如下
第三把苗刀之祖
苗刀,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 上古首领蚩尤的配刀,被后世命 名为苗刀之祖,逐鹿之战中,败给了轩辕剑。但是此说有附会之嫌:首先,三苗为泛称,并非今日之苗族;其次,苗刀并非所谓三苗之刀,而是因为形如禾苗,才命名为苗刀,且苗刀出现很晚,与黄帝时期相差千年 ,故此段仅供娱乐。
配图如下
第四把青龙偃月刀
东汉末年名将关羽所用战刀,为重骑兵大刀类型。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宋才出现的兵器。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称掩月刀 ,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刀八色 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
配图如下
第五把新亭侯
汉末桃园三结义时,三人分铸三把神兵,剩下边角碎料,张飞命人打造佩刀一口,未定其名,此刀久随张飞,征战疆场,屡立奇功,后张飞初拜为新亭侯时,命铁匠取炼赤珠山铁,重铸刀身,刀铭新亭侯,随身佩带。后 关羽战死,张飞为报兄仇出征东吴,出兵前酒后鞭打士卒,部将不堪忍受,趁夜晚潜入张飞营帐,用新亭侯斩下张飞首级,连夜叛逃东吴。后吴蜀交战,两人被东吴送回,张苞亲执此刀将其千刀万剐,新亭侯为主人报仇后 不知所踪。
配图如下
第六把毒匕寒月刃
乃战国时期徐夫人所铸名刀。 一夜,忽起狂风,乌云密布,天成红晕色,且无数流星协月而行。夫人走入一片树林,进入林之深处,是令他大惊的景象。方圆十丈之内树木皆被砍碎,如同受之以凌迟。而最中间的散发奇 寒的已不是块陨石,而是近乎成型的宝刀,浑然天成。 赵王命使者携万金买刀,但徐夫人说此刀并非凡间之物,不应受凡人染指。赵王听此言,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便命刺客夺寒月宝刀以及徐夫人性命。当夜,一百二十 名高手围杀徐夫人,但夫人依仗寒月神锋与刺客们僵持。可是强龙难敌百虎。最后徐夫人精疲力竭,以刀自刎。 赵王得刀后常做恶梦,每当寒风袭来就会听到徐夫人的哀嚎,妃子,皇子病死,便将寒月压在宝鼎之下,以 镇刀的恨意。后荆轲用此刀刺秦王失败,转入秦王手中,当时也只有秦王的皇威可以镇住此刀。后来刘邦入秦,寒月也下落不明。
配图如下
第七把锟铻刀
锟铻刀:古代名刀。锟铻乃用锟铻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山海经·中山经》:伊水西二百里有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做刃,切玉如割泥也。传言割玉须用锟铻刀。《海内十洲记 ·凤麟洲》:昔周穆王时,西胡献锟铻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剑之所出,从流州来。《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 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锟铻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配图如下
第八至十唐刀
《唐六典》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词是我国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并非特指某种刀;由于在唐代之前,每个朝代的军队将领上至皇帝下至元帅都喜欢使用佩剑作为战 斗及仪仗之兵器且没有使用军刀的癖好;所以在我国古代没有任何关于唐刀一词的记载,而唐刀作为一种刀是不存在唐代及之前的历史当中的。但是由于不同年代的特殊时刻会有不同的特殊需求或需要,无论是皇帝或 者是将军所佩戴的佩剑都不会是真正的直身圆尖头造型;因为这种造型的兵器在战场上十分不好用。而我们讨论的唐刀一般指横刀或类似日本正仓院内所藏唐样大刀类的直刃系刀具。
(中华十大名刀)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