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干货 (清平乐)里曹皇后翟衣的细节和讲究
满满干货 (清平乐)里曹皇后翟衣的细节和讲究
满满干货:《清平乐》里曹皇后翟衣的细节和讲究
图文来自:汉服学社
特别声明:本号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均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图1:《清平乐》人物关系海报)
电视剧《清平乐》已经开播了数日,不知大家对这部剧的初步印象如何,是否已经入坑了呢?在上次的推文《清平乐:从剧照说起——宋仁宗公服》里,我们以王凯的定妆海报为对象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宋仁宗公服,这次曹皇后终于穿着她的翟衣华丽丽地登场了!
从江疏影的定妆海报来看,剧组依然参照了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仁宗后坐像轴》中的服饰,而或许是由于该画像中凤冠的细节清晰度不佳,其凤冠则参照了时代相近的《真宗皇帝后》中刘娥的凤冠进行了还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套皇后服饰不同于宋仁宗公服的常服门类,它属于等级更高的礼服,因此其中的讲究更加复杂,接下来笔者将会结合相关资料,带大家来简单剖析曹皇后身上的服饰。
(图2:《清平乐》江疏影定妆海报)
(图3:《宋仁宗后坐像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章概览
1. 龙凤花钗冠
2. 珍珠花钿妆
3. 袆衣
4. 蔽膝、带、玉佩、绶、韈舄
5. 作者结语
1
【龙凤花钗冠】
在今天的语境当中,我们习惯将皇后的礼冠称为“凤冠”,有时也会将新娘的首饰称为“凤冠”,然而在中国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女性身份象征的首饰既罕有凤,也不是冠。今天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数中式婚礼中所谓的“凤冠” 也算不上是凤冠。
(图4:中式婚礼中的首饰;来源网络)
中国早期的女性首饰造型大多取材于自然,以花鸟虫兽等作为装饰。在汉晋时期,皇后一般用步摇、簪珥等作为最高礼服首饰构件,其中步摇为树枝状,枝上缀以金银叶片。隋唐时期则用花树代替步摇,以各式珠玉花朵镶在螺旋状的枝干上,用花树、钿、钗、博鬓的组合穿插固定在可套在头上的框架上,并以花树的数目区分等级,初步形成了“冠”的模式。
(图5:魏晋北朝步摇;左起:《女史箴图》,
西晋“花树状金步摇”,北朝金鹿头步摇)
(图6:隋唐冠饰;上:李静训墓“闹蛾扑花冠”,
下:隋炀帝萧后凤冠复原件及示意;绘图:燕王)
到了宋代,皇后凤冠在保存了花树、博鬓等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了更为丰富的演绎。《宋史·舆服制》载:“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寇饰以九龙四凤” 。花株已经遍布了整个凤冠,其中大小花树共二十四株,冠身饰以珍珠点翠如意云,博鬓也增加为左右各三扇,并饰以珠翠龙纹,垂珠结。而在唐代皇后礼冠花树间的小人,则发展为浩浩荡荡的 “王母仙人队” 以及各种鸟雀,场面更加盛大和具体。
除此之外,凤冠上还增添了龙凤纹饰,如冠顶所添加的九龙,包括左右八条小龙和中央一条大龙;四凤有时背乘仙女。此时的凤冠已然发展成大型隆重的礼冠,被称为“龙凤花钗冠”、“九龙四凤冠”、“九龙十二株花钗冠”。
(图7:宋钦宗后凤冠示意;来源:扬眉剑舞)
通过观察真宗皇后的画像会发现,刘娥所戴礼冠并没有凤的形象出现,而是全部以龙代替,这是因为该画像所绘为皇太后时期的刘娥,此时她所佩戴的是为垂帘听政这一特殊场合而特意发明的礼冠。而“龙凤花钗冠” 作为等级最高的皇后礼冠,一般只有在受册与朝谒之时才会穿戴,剧中所表现的正是曹皇后受册的场景。对比江疏影头上所配戴的礼冠来看,剧组尽最大可能的还原了所有细节和要素,对于这样一个繁复精致的道具复原工作来讲,已经显示出了剧组极大的诚意。
(图8、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真宗皇帝后》与
《清平乐》礼冠细节对比;制作:Matthew)
2
【珍珠花钿妆】
珍珠花钿妆是宋朝极具标志性的贵族女子妆容之一。关于花钿妆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有秦始皇五色花子之说,寿阳公主“梅花妆”之说,还有上官婉儿贴花遮疤之说等等,林林总总,皆无法考证。
(图10:花钿妆;左起:骆驼城苦水口魏晋壁画砖,
敦煌供养人壁画,阿斯塔纳墓木佣)
花钿妆在历朝历代和不同地区都形成了形态及材质各异的流行风尚。根据观察不难发现,宋代皇后的珍珠妆很可能在极大程度上整合了前朝的花钿、斜红、面靥等妆容并以珍珠点翠为饰组成,一般使用用呵胶或鱼胶分别贴在额中眉间、眉梢末端和嘴角两靥,称为“珠翠面花”,其具体使用情况还俟更多考证。
(图11:《宋仁宗后坐像轴》与《清平乐》曹皇后妆容对比)
3
【袆衣】
袆衣,又作翚(huì)衣、翟衣,是中国及汉文化圈内周边国家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周礼》记载命妇六服之一,也是以翟鸟为饰的“三翟衣”——“袆衣、褕翟、阙翟”之中最为隆重的一种。
刘熙《释名·释衣服》记载:“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也”,袆衣便因此得名。汉魏及隋唐时期都在遵循周礼的条件下对袆衣进行了适当的承袭和变动,北宋时依照《三礼图》制定了服制,并承袭唐代传统制度。宋代诸皇后画像是现存最早的展现古代袆衣的形象,因此宋代之前的袆衣形象考证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图12:《三礼图》中的袆衣形象)
北宋《太常因革礼》对当时的皇后礼衣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袆衣,深青织成为之,文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黼(fǔ)领,罗縠(hú)褾(biaǒ)襈,褾襈皆用朱色。蔽膝,随裳色,以緅(zōu)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素组。以青衣革带,青韈(wà)舄(xì),舄加金饰。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丈四尺五,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丈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
北宋袆衣的主体为一件衣、裳一体通裁的高交领大袖长袍。皇后袆衣底色为深青色,配以朱红色袖边和衣缘,衣裳的下缘加以褶皱边锯,并在两侧上提以便行走。衣身织以两两相向的五色翟鸟,即红腹锦鸡和小轮花纹为饰,意为“后正位宫闱”,衣缘则饰以龙纹。袆衣内穿着素纱中单。除去袆衣主体之外,皇后袆衣还会搭配诸多配饰,包括蔽膝、带、玉佩等。
(图13、14:宋高宗皇后袆衣复制品与纹样细节;成都博物馆“锦行天下”特展)
4
【蔽膝、带、玉佩、绶、韈舄】
蔽膝,是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下体之衣遗制,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略呈矩形,后来用以区分尊卑等级,并发展成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皇后袆衣蔽膝与袆衣同为深青色,以深红或棕红色为缘边,同样饰以翟鸟和小轮花。
(图15:《宋真宗后坐像轴》与《清平乐》曹皇后蔽膝细节对比)
根据文献记载可知,大带随衣色为深青,并在外侧滚边,上侧用朱锦,下侧用绿锦,大带之上再以青色革带覆裹,这些特征大多在宋真宗皇后画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而与记载不同的是,剧照参照宋仁宗皇后画像所还原出的革带则为红色,想必也是一种实际存在的情况。
(图16:《宋真宗后坐像轴》、《宋仁宗后坐像轴》
与《清平乐》曹皇后革带细节对比)
同样重要的配饰还包括文献中提到的玉佩,绶带,袜和舄。两组白玉佩悬于腰间两侧,以绶为底。绶用六彩丝线交叉织成,中间系有玉环,用黑色衬底,下有垂穗。鞋袜均为青色,鞋加金饰,如意头状。因在画像和剧照中皆无完整体现,故此处不作详细赘述。
(图17:明代皇后翟衣,仅作粗略参考;绘图:撷芳主人)
袆衣作为北宋时期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既是祭拜宗庙时的祭服,也是朝谒时所服朝服和册封、婚礼的吉服。剧中对于皇后袆衣的展现也正是出现在皇后册封典礼的一幕。
END
文章 | Matthew Liu
排版 | 宁宁
作者结语
受《周礼》传统典范制度影响,皇后翟衣制度一直沿用到明代,并流传至朝鲜、越南、琉球等汉文化圈国家。随着清代统治者废除汉人衣冠,翟衣制度也被全部废除,而朝鲜、越南等国翟衣制度也随着外来侵略受到了一定破坏。随着当代传统文化复兴潮流的兴起,翟衣又以多种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实属一项奇观。
(图18:朝鲜与越南翟衣;来源网络)
(图19:商家复原明代翟衣;来源:礼乐嘉谟)
*文章内容或许存在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版权归相关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烦请告知。
参考资料:扬眉剑舞《萧后的凤冠上为何没有凤?》
(满满干货 (清平乐)里曹皇后翟衣的细节和讲究)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