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死的三大悬疑 病死?胡惟庸毒死?朱元璋赐死?
刘伯温之死的三大悬疑 病死?胡惟庸毒死?朱元璋赐死?
悬疑一:刘伯温死于党争,朱元璋完全不知情?
据《明史》记载,当时任“左丞掌管中书省事务”的胡惟庸与刘伯温素有仇恨,曾指使官吏诬告刘基,说他想图谋谈洋这块有王气的地方做墓地,因民众不给,就请立巡检驱逐。擅搞平衡的朱元璋虽不降罪刘伯温,却剥夺了刘伯温的奉禄。刘伯温畏惧,入朝谢罪后便留在京城,不敢归家。不久之后,胡惟庸当上了宰相,刘伯温因此“忧愤疾作”。
见胡惟庸当大官,就气得疾病发作,可见胡惟庸与刘伯温之间的党争之烈,可说已到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地步,因而胡惟庸趁刘伯温在京城养病之时,搞阴谋下毒杀死刘伯温,也是情理中事。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朱元璋知情吗?据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的《细说明史》记载——
“事实上,汪广洋之所以被贬,正是由于胡惟庸毒死刘基的事,被御史中丞涂节报告了朱元璋。涂节说:‘这件事,汪广洋应该也知道’。朱元璋问汪广洋:‘刘基是不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回答:‘没有这个事!’朱元璋大怒,说:‘你和胡惟庸结党,蒙蔽我!’便把他贬往广南。”
若依据《细说明史》的记载,朱元璋剥夺刘伯温奉禄显然只是想敲打一下刘伯温,并非真想杀他,然而因受胡惟庸一党蒙蔽,让刘伯温留在京城养病,却无形中给了胡惟庸下毒手的机会,正所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对刘伯温之死,朱元璋自然是难辞其咎,也难怪他“大怒”而贬汪广洋的官。
悬疑二:对胡惟庸毒害刘伯温的阴谋,朱元璋心知肚明,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朱元璋的精明和他监察百官的无孔不入的间谍网络,对胡惟庸与刘伯温之间的党争,他肯定是洞若观火,因而对胡惟庸要毒害刘伯温的阴谋,他不可能毫不觉察。但他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让胡惟庸的阴谋得逞,显然是别有居心。
朱元璋的接班人懿文太子十四岁病死,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成了新的接班人,而此时的朱元璋已年迈衰老,不得不为大明江山作长远打算。自古以来,对年幼皇帝威胁最大的就是权臣。在打天下时就开始行仁政的朱元璋,之所以突然性情大变,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可能就是为将来接班的皇太孙扫清障碍,确保他接手时政权稳固。
刘伯温在鄱阳湖之战中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朱元璋曾说刘伯温是“吾子房也”,常向他“密语”问计,关系极好,朱元璋若真要动手杀他,内心难免会矛盾犹豫。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心态下,朱元璋才会对胡惟庸毒害刘伯温的阴谋视而不见,甚至将刘伯温留在京城养病,为胡惟庸提供下手的便利。不用自己动手又能达到目的,朱元璋自是乐见其成,他的假装糊涂,其实是借刀杀人。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会否也是在装糊涂,有意遂了朱元璋的心愿呢?
悬疑三: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在药中下毒,其实是变相对刘伯温赐死?
据《明史》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这段记载,表面上看不出是否朱元璋授意,但一推敲,就会发现其中的疑点:刘伯温与胡惟庸是党争的死对头,胡惟庸带医师给刘伯温看病,明显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而刘伯温不但接受看病,还“饮其药”,为什么?难道刘伯温病糊涂了?还有,胡惟庸为什么会带医师去给自己的死对头看病?他有这么好心?
结论恐怕只有一个:胡惟庸带的是御医,显然是皇帝指派,他不得不去;因是御医,刘伯温才不敢拒绝,药也不敢不喝。若药中真有毒,那就是朱元璋变相赐死,刘伯温也只能装糊涂喝,并以病死的名义而终,以成就朱元璋的圣名。
上述三种悬疑,至今仍争论不休,不知诸位看官会选择相信哪一种?
(刘伯温之死的三大悬疑 病死?胡惟庸毒死?朱元璋赐死?)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