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小相机?(关于松下lumixlx10使用评测)
大眼睛,小相机?(关于松下lumixlx10使用评测)
我去用它去寻找光明”
ISO 5000F1.41/4s
前言:卡片机一只是我钟意的小机器,尤其是搭载一英寸底的小卡。现在终于有机会接触这类小卡。虽说不如黑卡RX100系列那么璀璨夺目,但是这台lx10依然可以让我以较低的价格体验到小卡的乐趣。应该来说几乎没有up主会严格地去评测这个小机器,我就来填这个空啦!
吃瓜测评,个人主观成分较大,望各位海涵。
1.外观体验
小巧轻便的机身是我们购买这类机器最大的目的。lx10的机身小巧,并且不易沾指纹,但是唯一让我觉得有一点点意外的是——(这台机器真的有一点重。这么小体积,这个质量算是重了一些,也许是内部结构比较紧凑,且机身全金属。)总之,这台小机器有让你觉得沉甸甸的感觉。
这台小机器搭载了可以前后翻转的屏,但是没有麦克风接口,妈妈再也不用担心麦克风挡住了翻转屏啦!不过,这台机器还是不适合用来做vlog,原因之后再分析。
翻转屏和机身有磁铁吸引,没有指甲还不好抠开。
这台小机器虽然小,但是按键丰富。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个自定义按键,还有指令拨轮,光圈环,变焦环,对焦环(要设置)……为这台入门小机器增添了一抹专业的色彩。
fn1,fn2,fn3是三个可自定义按键
录像键在最上面,使得录像“手感”不错(doge)
光圈环手感“青涩“对焦环手感“绵密”
它的正面相较于黑卡多了一个小凸起,虽然增加了一点点的手感,但是……
增加凸起会使得这个机器变得不好看,黑卡就没有突起,机器圆圆地对称,很好看。
但是不增加凸起就没有舒适的握持感,黑卡无法放心地让它在你手上。
lx10想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所以他突了那么一点点,也就一点点。
正面凸起,增加yi点点握持舒适度
平时配合挂绳使用,根据我的体验,挂绳套在手上有松脱的机会,所以平时拍摄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依赖挂绳。
接下来是几个痛点。
黑卡和lx10都采用伸缩镜筒的设计,但是几天体验发现,镜头上面居然沾了一些指纹,镜筒上面也会有灰。
镜头容易沾上指纹
作为一个口袋相机,装在裤包里是必须的,但是裤包本来就是一个很多灰的地方。我想这一类的机器应该加强密封性,镜筒确实不太容易清洁。他这么伸缩,升缩,伸缩。灰不会卷到机身里面去吗?
镜头上面也比较难清洁。
镜片与镜筒的空隙,使得较为难以清洁。
据说上面可以装滤镜,那滤镜怎么保护呢?
另一个问题就是皮套开孔不准确,变得不好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例,但愿我是。
皮套开孔不准确,上三脚架时快装板就会夹住皮套
并且你上了皮套,连电池仓盖都打不开。
本来皮套还可以增加握持感的,做工也不算差。但是这一来二去的就会令人有些不愉快,所以就我没有使用皮套了。
2.照片传输体验
因为之前sony用的比较多,我用了松下之后就发现了他们两个截然不同的差异。
lx10可息屏传输照片,但不能传输4k视频
松下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面选择你要传输的照片,索尼只能在相机上面慢慢的翻。
但是索尼可以传输4k视频,松下不能传输4k视频。松下感觉比sony慢一点点(莫非我这个是小机器的缘故?)。
比较大法和松下,我还是更喜欢松下。毕竟谁没事天天往手机上传4k视频。松下更好选择你要传输的照片,并且可以在相机息屏状态下传输,这些都是用户更需要的。
更没让我想到的是他的遥控拍摄功能。
呜呜呜呜,我终于可以对焦了(doge)
是的,松下可以在遥控拍摄时点击屏幕进行对焦,并且延迟会比索尼更低一些。个人感觉就像是——你知道他有一定的延迟,但是可以忍受了。
之所以在对焦后面加一个手动狗头,是因为……我这台相机吧,这么小。拍摄照片的时候又不需要在手机上面控制对焦,拍摄视频的时候自动对焦速度又实在过慢。所以松下能点击屏幕对焦是好的,但于对于这个小相机来说并不实用。不知道对于松下其他机器来说如何?
3.拍摄体验
一个字,符合我的心理预期。
不多说,上图
ISO 125F2.81/6400s
ISO 125F2.81/200s
ISO 3200F2.81/15s
ISO 640F1.41/60s
ISO 2500F111/4s
ISO 125F111/2500s
iSO 125F2.81/1000s
iSO 125F2.81/2500s
iSO 125F111/400s
ISO 400F2.81/100s
这台相机的画质,没的说!中规中矩,符合它的价位。毕竟嘛,一寸的底,也就那样。我个人觉得比手机好一点点吧……当然要相信一点,底这个东西,某一个档次的都差不多,没有本质区别,至少“碾压”的情况还是不存在。
就比如你把lx10与黑卡7,6比,黑卡7的画质当然好,但还是不如aps-c或者全幅碾压的那么厉害,所以这里就不细谈画质。
但是说说镜头,徕卡镜头加持,还是很香的。
一方面是这只镜头光圈大,小相机,大眼睛。另一方面这只镜头素质还不错,如光圈收到F11时,太阳可以出现很规则的星芒。再说了,就一英寸底,这镜头完全够用了。
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居然还有五轴防抖!是的,在这么一台小相机中,你可以见到五轴防抖。总之在24端,我想1/10s的曝光是可以的。要是你的手再稳一点,1/4s也不是问题。
24mm,F1.4,1/4s,手持还有谁?(瑟瑟发抖doge)
这台机器的最长曝光时间就只有1s。。。。
至于它的自动对焦,我觉得还挺好的。完全对于一台小机器来说够用。大家都吐槽松下的对焦,但这台小机器拍照对焦确实没有令人失望,得益于它的大光圈,夜景在24段有1.4的大光圈,72端也有2.8……所以这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来说不会特别欠曝,自然自动对焦就……挺好
不得不吹吹它的手动对焦,我原本想这么小的机器手动对焦一定很烂,但是使用之后才发现……手动对焦时,变焦环会自动切换到对焦环,并且还有峰值对焦和对焦辅助,所以就再也不用担心啦(虽然我几乎不用它的手动对焦)
然后吐槽它的视频,视频参数很好看,4k 25p 100m。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嘛……就是不太实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对焦上(刚刚才夸),4k模式下对焦速度奇慢,1080p模式下好了一点点,但还是难用。
并且,并且,直接劝退vlogger一点的就是视频裁切。裁切系数1.5 ,意思是24变36,36端做vlog,你搞啥呢?
视频广角端裁切至36mm
并且这个4k的画质嘛……你裁切的,又不是超采,反正感觉就是,手机拍的亚子。
不过有一说一,这机器果冻效应很小,几乎感觉不到,就是108端也几乎没有。哎不得不吐槽sony的a6400了。
总之就是,我不会用它拍视频。因为……这个对焦太……难顶了。
续航一般,拍点小照片还行,视频没试过,估计都得凉凉。
还有p模式光圈……有点迷,全是1.82.8之类的。光线极其强烈的时候也不会怎么收,我不知道是我的设置有问题还是怎么的。莫非是衍射?
4.彩蛋
1.触摸屏
虽然是2020年……但,能在这台小机器上面拥有指哪打哪的触摸对焦还是很舒服的。
并且菜单可触控,操作起来还是简便很多。
拍延时是不是一下子方便了很多?
2.照片可星标⭐
照片星标,把那些有意义,值得调色的照片星标⭐,岂不美滋滋?
左上角显示该照片被星标
3.微距增添玩法
真的,一只镜头的微距功能很受我关注,因为它可以决定拍摄的题材和效果。3cm对焦,对于这只24-72的大光圈镜头来说,又是一个加分项。
ISO 1600F2.81/50s
4.机内可raw调色
Nikon有一个批量处理raw照片的功能。
这台小机器可以在raw基础上调色,还能降噪。意外吧?不过功能很有限,并且这个降噪效果……将就吧
在菜单里可以找到raw处理选项
曝光补偿的调节
降噪可调
存储新图片
5.丰富的场景和滤镜玩法
对于新手小白来说,何时用什么模式拍摄,往往捉襟见肘,复杂的参数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用担心,机身内置24种场景模式和8种滤镜,极大地丰富了相机的玩法。
对于老法师来说,试试新奇的滤镜也可以让我们摆脱参数的束缚,换一个方式看世界。
8种滤镜
使用正片负冲滤镜
24种内置场景
使用闪光水面场景模式拍摄
还有先拍照,后对焦等等……(不过我觉得没什么用)
5.总结
小小的机身,大大的光圈,不错的画质,迷迷的视频功能,丰富的玩法。这台小相机会是我的首选备机,也是一台入手小卡的不二机型。我会用它拍照,随心记录生活,但是我不会用它录像,续航,对焦,都是它的问题。我不想去拍raw,然后调色,不想去设置参数,考虑曝光。简简单单拍几张生活照,便携,随心,这正是这台相机存在的意义……
6.画质之外
声明:一下出现的任何相机比较,绝无暗示推荐之意,仅为个人内心想法和偏好。
在这里我首先想分享一个故事。
和朋友去富士专卖店体验xt4,顺便“见识”GFX100这种大将。桌面上摆着xt4 和 50 1.0 ,店员说是一位老师的。我拿起来拍了拍,思索xt4和sony微单的七七八八。
老师一来,我就言“富士xf卡口镜头太少了,sony e 卡口怎么怎么”
“xf镜头少?”老师显得很吃惊,“那一排……”他手指的方向,xf镜头整整齐齐。
“但是像龙马羊……”,“几乎不见xf镜头……除了有几个厂做一做,但是……”
“难道原厂镜头不够吗?”
“这……”富士镜头的贵是公认的,就是这种贵,让我几乎打消对于原厂镜头的考虑,其实原厂镜头并不少。“贫穷”改变着我的认知。
“好吧好吧~_~”掩饰自己的尴尬,我又问起富士16-55 2.8这只镜头——令人窒息的镜皇。
“呵呵”,“那一排镜头,2.8光圈全开,和它一个素质,直接上,没话说。我自己就有一只。”
“您有这一只,您还有其它镜头吗?”
话匣子就这样被打开,之后的谈话越发让我惊讶。
“有啊,有,那一排我几乎都有。23 f2,35 f2,等等”
我越发地惊讶了。
“您……都有?您是从哪一代的富士开始用的呢?”
“xt1吧。富士的色彩我一向觉得它很好。所以……”他看了看手中的xt4“一直用的富士。”
“你知道佳能吧。”他说,“佳能的色彩算是很好了吧,但是我还是钟爱富士,更别提sony了。”
“您之前用过佳能吗?”
“怎么没有?eos r5我有,不行,不行。”
“eos r5!”
我差点叫出了声。
“我的天!这么好的机器……画质这么好,您说它不行?”
“你不妨去看看墙上的那几幅照片。”
他用手一指,墙上有几幅a2大小的照片,全都是风光系列的大作。
“这其中有中画幅拍的,也有APSc画幅拍的,你能一眼分辨出是谁是谁拍的吗?”
“这……”
“这个确实很难区分,你想想看,这么大的照片你都分不出。要是照片再更小一些呢?”
他又去指了指背后的一台家庭打印机正在打印的小照片。我们真的很难分辨。
“你要把画质输出到哪个上面?”他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讲输出,你究竟要输出到什么上。”
我想说4k显示器之类的东西,但也没说什么东西。毕竟我也没有4k显示器。
“那么你再来看看颜色,总之,我偏爱富士的色彩科学。”
“比如以你要调一张照片,富士我可能只用20秒,其它相机我可能要调很久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对于工作来说,我这不岂不是更省时间?”
我想了想调色,调色的时候我并不在意时间。我和这位老师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会不同。
“您会用其他富士的胶片模拟吗?”
“为什么不用呢?”
“您拍不拍视频?”
“照片视频,都有,都有”
“GFX100,1亿像素,可谓是很强的机器”
“一般般,我有,感觉就那样”
我越发地吃惊起来。甚而至于说有点儿惊悚,我想,有钱人的世界可能跟我们真的不一样。难道画质不是每一个摄影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吗?尽管他以墙上的那几张照片作为例子,但是的我当时还是难以理解。
“色彩科学可以通过套3d luts来解决吗?”
不过这个问题我没有问。我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知道朋友请在下面留言回复一下。
(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前期的富士胶片模拟,是带着这个色彩去拍某个东西,这种色彩会对你产生冲击。你的想法,你的构图可能会受到这种颜色的影响。而后期是你看着这个图片去调色,是这个图片的构图和当时的想法对你产生调色上的影响。二者区别,我更倾向于前期的色彩。)
“……”
聊到很后面的时候,我冒昧问他是什么工作。
“软件工程。”
“那我以后就去学软件工程。”
呵呵……
“我还以为你靠摄影吃饭。”
“你要明白一件事情。”“摄影作为职业的人,他的水平不一定很高,他只用完成客户交给他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是把摄影作为专业的人,他们会把一生的热爱奉献给摄影,器材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总之,和他聊了之后。我有点种草xt4,回去的路上一直想着画质的问题。之前心想,非全幅不用。全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似乎越来越有些耐人寻味。
(个人胡思乱想,欢迎探讨指正)
之前我在想,同质的事物提升了,也相当于没有提升。我的意思是,相机的画质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对于画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红皇后效应。
这不就相当于没有提升吗?
假设20年玩的游戏。
我们对于这个游戏的画质要求也就这样了。我们玩儿的很开心。
但是20年后。
我们不满足于这个画质,玩儿这个画质让我们觉得很糟心。我们需要更强更高级的画质。
假如我们的需求不会改变呢?
假如我们就对画质不再会有需求,那么我们不是永远可以满足于这个画质吗?
但是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
因为画质不断增长,导致我们对画质的需求不断提高。
所以画质不增长,我们的画质的需求就不会有变化。
难道画质不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吗?
我们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还是真的希望画质提升?
推广到社会上面。
人们不再有更多需求,人们都满足于现状。人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太荒诞了!太不可思议了!
事实上,日本的现状给我打了脸。
产生这个想法后不久,我点开了一个关于日本的视频。
日本几乎如同我所说的那样,但是日本的经济却停止不前。
原本以为这是发达国家最终的归宿,但是现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原来欲望就是促使人,乃至国家进步的本质。
欲望作为一种本性,其实它合理地存在于这个世上。
所以我们对于画质的追求永无止境。
真的假的?
但是你要输出到什么上呢?doge。
(大眼睛,小相机?(关于松下lumixlx10使用评测))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