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写文章

写文章

写文章

有朋友在我文章的下面评论:作者这文笔不写小说可惜了。

我当然理解别人就是跟我客气客气,自己什么水平心里清楚。

但这倒是让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篇文章文笔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的答案是,重要,但——

绝对不是最重要的。

假如真的有人喜欢看我的文章,那多半和文笔没什么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我在文章中探讨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

2

问题基本都是来自我这个年纪和当下的处境。

别看我每次好像都在写别人的事情,其实表达的都是自己的困惑。

譬如上次A老师问我学C4D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是她想学个技能接点私活,多挣点钱。我觉得她面对的真正问题是:面对职业的寿命即将到头的问题要如何给自己做好退路。

她工作八年,我工作六年,我和她面对同样的问题。

譬如静姐的婚姻问题,别看我文章里写的好像挺明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是旁观者。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见得不会阵脚大乱。

我和小北去年9月结的婚,但那时候我们恋爱就已经谈了5年了。我不得不思考究竟怎样的婚姻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健康的。

再譬如房子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从大学刚毕业就要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我也经常能听到身边的同事讨论房子的问题。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所以我用了整整一篇文章分享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写那篇文章期间把之前看过的相关的书的内容和文章又重头看了不止一遍。

……

尽管每一篇文章的结尾总会给一些总结性的观点,但那也只是阶段性思考的结果,还远谈不上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案。

3

除了讲述困惑,剩下的文章基本就是在表达观点。

很多朋友以为那些都是我自己的观点,其实恰恰相反,大多数都不是我自己的观点。

有次跟朋友聊到这个事,他说你文章写的好通透,感觉你看事情看的很明白。

我说,那都不是我的观点,那都是别人的观点。通透那是因为那些观点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几个人花了上百年的时间经过一代又一代研究和思考最终得出来的一个最有解释力的结论。而文章最终呈现出来的只能算是我对这些观点的个人理解,仅此而已。

我一直自认是个比较喜欢思考的人,但是这些年看的书越来越多,反而越觉得喜欢思考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原因很简单,就是看到太多的观点和我曾经自以为经过“缜密”思考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

思考本身就是一个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如果你获取的信息本身质量一般且数量有限,那得到的结果错误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

这就好比一个手艺很好的厨师总是用不新鲜的食材做菜,做出来的菜当然不会太好吃。

而如果有的食材足够好,你甚至都不需要怎么加工,洗一洗放到盘子里已然就是一盘好菜了。

所以比起思考,我觉得获取优质信息反而更重要。

4

前几天牛程序在群里问我,你那个文章阅读量上去了吗?

我说,没有,怎么会上去呢。

他说,那你写干吗?

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写那种很泛的文章,所以我从来都不标题党,公众号配的封面图大多是我在手里相册里面找的曾经拍的照片。

如果硬要问我受众是什么群体的话,我觉得就是那些会跟我遇到同样困惑的人。

另外我写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梳理自己思维上的问题,本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是写反思日记。

决定写文章还是去年偶然读到一篇讲写作的文章,作者说:写作的终极技巧就是——写对别人有用的东西。

于是我就想那不如把自己的反思日记整理整理写成文章好了。

一晃到现在,已经快写了20篇了。

现在已经发展成每周一周二就要定好主题,然后一直到周五之前看书的时候要时刻留意相关的知识以及整理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来阐释主题观点的故事。

用故事去阐释观点,主要就是考虑文章的可读性。包括每一篇都会分大段落,也是这个原因。

一般案例我会先在每天的反思日记里面先写一遍,然后到周六正式写文章的时候再重新梳理句子、逻辑等等。

很多主题想的时候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一回事。

想的时候觉得挺好的,写出来发现自己也说不明白,只能再去查资料、查书。

也遇到过素材不够多的情况,或者素材写出来发现主题是不一样的,那就只能临时换主题。

一般都是电脑写,因为键盘打字快;写完用手机校对,因为更容易发现错误。

发现最多的错误一般都是语病。

最让我崩溃的是每次再检查的时候都会有新的语病……

所以现在我都是规定校对最多校对三遍,再有问题也不管了,否则能一直改下去……

5

很多写过文章的人会明白,想法在脑子里是一回事,写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现在觉得,写给自己看是一回事,写出来给别人看又是一回事。

最后,写本身也是输出,想要输出的东西好,输入的东西也必须好。

——完——

非纪实文章,请勿对号入座

每周一 9:30更新

公众号:别听破美工的

以上就是(写文章)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