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饥饿站台)影评

(饥饿站台)影评

(饥饿站台)影评

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内容:因为人的欲望无穷,而资源相对有限,所以资源就具有了稀缺性。

这也是为什么宗教往往会提倡节欲,而现代社会则会发展生产——都是为了缓释稀缺。

导演把社会分配场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放大并映射,因此影片中设置了一个有些“极端”的社会分配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雪国列车》。而相比较而言,《饥饿站台》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同时也更深刻地点出了社会分配中“吃人”的本质。从《狂人日记》到《进击的巨人》,伟大的作品总有这样近似的内核。

在影片中,“饥饿站台”本身,就是社会的象征,在这里“食物”就是有限的资源;影片中的所有角色,以及他们的行为本身,同样也都是具有象征性的。

餐桌上的食物,有限的资源。

以下是详细解读。

从头到尾,影片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站台。

首先是男主,作为主动选择进入站台的普通人,他在进入站台之前,对于里面的一切都不熟悉,因此他选择携带的物品是——一本《堂吉诃德》。

这本书有一下几种意义:

一.首先,暗示影片主题和故事主线的发展。

①《堂吉诃德》最显著的艺术手法,就是夸张与讽刺,《饥饿站台》也是如此。

②在堂吉诃德的故事中,堂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在《饥饿站台》中,男主出于道义上的责任,试图和室友一起改变站台中分配的不公正,同样和站台的生存环境格格不入,同样的四处碰壁,同样的陷入幻想——苏醒——死去。当然,同样的充满勇气——男主敢于从上层下降到底层去尝试改变,没有足够的觉悟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无法做到的。男主的形象,也是对于堂吉诃德的致敬。

二.《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最璀璨的珍宝,甚至没有之一。然而男主在进入站台之前,是没有耐心读完这本书的——这是他进入站台的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戒烟和获得证书)。实际上,在进入站台以后,在那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里,“文学”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效用,最后男主在女室友自杀之后精神崩溃,撕裂了书页,吞掉了纸张。

关于站台:

像我前面提到过的,站台本身,就是社会的象征。

从上到下的层级如同社会阶级,食物就是有限的资源。

站台每月一次更换层级,像人出生后的生存环境一样无法主动选择。

而影片中男主逐渐明确的目的——改变资源分配的方式,尽量保证资源配置的公平,尽可能有效率的分配食物,在经济学中,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物形象分析:

男主先后遇到的几个室友:

第一个室友,老头。

“显而易见”

为什么这是男主遇到的第一个人?我的理解是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选择弱肉强食。

老头进入站台的原因是——往窗外丢东西,砸死了人,所以他被送入了站台作为惩罚。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头的“刑期”和男主不同,老人无法选择,他唯一能选择的,是适应这里的生存方式。

老头对站台规则有较深的了解,深谙生存之道,比男主更早醒来,把男主捆绑,定期割肉保证肉质的新鲜。

在之后与男主的相处中,老头的情报也需要男主“等价交换”,像原始人一样“以物换物”。

老头选择的工具“加强版武士刀”对应人类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以及处理食物较早使用的工具?

(老头要男主为他读《堂吉诃德》,显然早期人类对文学也是很有兴趣的?)

老头所代表的为了生存而遵循弱肉强食的兽性原则,他死后男主吃掉了他的肉,活了下去,同时他也成为了男主挥之不去的梦魇,老头的精神与肉体,都与男主融为了一体。

老头的口头禅“显而易见”,大概是导演在暗示——刚遇到老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答的男主=观众代入,需要注意后面剧情里出现的“显而易见”的问题,一定要去注意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比如亚裔女米哈鲁随餐车下去的原因?

第二个室友,监狱坑前审查人员,癌症晚期患者。

因为癌症选择进入监狱坑的她,作为前监狱坑工作人员,她甚至不知道饥饿站台的真实层数,“何不食肉糜”的现象,是真实,且广泛存在的。

她携带的物品是一只宠物狗——这是驯化自然阶段的人类,早期的文明人,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资源配置”的模糊概念。

尽量保证资源配置的公平,尽可能有效率的分配食物。

一般存在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计划/市场。

女室友的做法代表了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经济,她的想法是,每个人都吃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食物,以此保证食物可以到达(她自己以为的)站台最底层。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帕累托效率: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

依靠自然人性道德约束的不可靠,女室友的分配计划必然是失败的,而男主“以屎相逼”的方案的有效则代表了一定程度的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性。

她在被重新分配到了更底层之后,因为监狱的层数超出了她的认知范围,绝望自杀。加上她癌症晚期病人的人设,进入监狱寻求改良,我们可以推测,她的自杀暗示了,早期文明社会在自然状态下完全自由发展演化,失控,寻求改良却得到了更差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崩溃。

第三个室友,黑人。

通过前两个室友的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推测,男主遇到的室友,是导演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刻意安排的。所以第三个室友更文明,对男主没有恶意,也明白“武力”(规则)对于秩序的重要性。

携带的物品是绳子,试图逃离,暗示了他想要“跨越阶层”,当然,他的目的是逃出去,而不仅仅是“去更高的层”。这是他的目标,所以后续他会和男主一起为改变现状而奋斗。

而我们的男主,在经历过前面两个室友之后,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

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才算最有效率的?拿什么去保证分配的合理性?

经历过女室友的失败,更加明确了秩序在资源配置中是必须的。

于是这次,男主决定邀请黑人室友一起,把前面的经验结合起来,一起保证食物可以被更好的分配。

男主前后遇到的几个室友,在他与平台对抗的过程中,先后死亡,老头死了之后,为了活下去,男主吃了他的肉,茹毛饮血阶段的人类是没有那么多道德枷锁的;女室友死后,男任由尸体腐烂,绝望中撕毁了《堂吉诃德》,吃掉了书页;黑人室友死后,男主完全没有吃尸体的想法了。

其他角色:

男主与黑人室友在向下层分配食物的途中,遇到的黑人“智者”。

智者确实很有见解:不能糟蹋食物(浪费资源);分配需要先礼后兵;用(意大利奶冻)符号作为传达工具。

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上的各个群体,党派,都拥有各自的诉求。

法国的黄马甲,LGBT群体的彩虹旗等等。

当然,外面的厨师们对于奶冻的误解,实际上也暗示了,智者和领袖们,各个群体的主张,作为信息并不一定能够有效传达并被接受。

贯穿较多内容的亚裔女。

这里注意以下几点:

1. 老头室友说亚裔女是在寻找自己的孩子,监狱坑的规则实际上是不允许出现孩子的,为什么她的孩子会出现在这里?

2.女室友说亚裔女是个演员,在这里磨炼演技。

这与老头的说法是相互矛盾的,围绕亚裔女这个角色存在很多疑团——没有人能确定亚裔女的真实动机,她是难以捉摸的。

3.由于男主表露的善意,亚裔女干掉了老头室友,解救了男主。也有人因为干扰了她的主观意志,而被她干掉。

4.由于她一直在监狱坑随着方形平台里的食物一起升降。对于底层的“囚犯”来说,她可以是一个泄欲对象,甚至可以是食物。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资源,人们渴望占有她(甚至男主幻觉中也和她有过欢好),并最终被人杀死。

综上,我认为,亚裔女是自然的具象化,她是资源,人类渴望占有她。保护她可以给你带来好处,掠夺她也可能会被她毁灭。最后被人杀死也预示了工业文明最终战胜了自然,自然资源在人类的贪欲下逐渐被毁灭。

对于亚裔女的理解,也要结合最后一个重要角色,小女孩。

男主与黑人在继续往下的过程中,在极低的层级,见证了无数的死亡,快要丧失意志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小女孩。

如果男主和黑人无视小女孩,升降台因为没有食物,很快就会离开这一层继续下降,

升降台上的两人面临着选择,要留在这里?还是继续下降?

甚至,小女孩是真实存在的吗?如果她确实在这里,那么一直随平台升降找孩子的亚裔女,为什么没有找到她?

于是出现了对小女孩形象理解的分歧——男主和黑人同伴选择留下,难道因为“小女孩”代表的是希望吗?

我的理解是:老头说亚裔女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孩子,那么孩子,就是亚裔女作为自然意志的延伸——代表了导演给的另一种选择,在“自然(亚裔女)”被毁灭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她的“遗产”。

男主选择了把奶冻给她吃。

有人说,小女孩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出现了厨师长拿着奶冻训斥众厨师的一幕,认为奶冻没有被食用是是因为里面有头发丝而被顾客嫌弃。当然这也代表了“智者”的建议符号——“意大利奶冻”的意义没有被正确传达,于是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问题来了,导演为什么要把这个桥段安排在影片三分之一的地方?如果要达到同样的目的,顺序安排在结尾,效果不是更好吗?

我的理解是——小女孩不是幻觉。带有头发丝的奶冻,和小女孩吃掉的奶冻,不是同一份。

“智者”可能并不是仅仅一次提出符号建议。在监狱坑里的体系下,男主也不是第一个反抗者。

至于小女孩被送到0层会怎么样,没有人知道结果。

这就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结尾,而不是彻底的悲剧结尾。

与我而言,男主的种种选择,无论是从高层下降的勇气,维护秩序的意志,对亚裔女的善意,和对小女孩的爱护,都是让我感到敬佩的,他就是饥饿站台里的弥撒亚,牺牲自己拯救人类的救世主。

第一次写影评,电影是一段时间之前看的,回忆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各位批评和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饥饿站台)影评)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