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个人浅谈)虚拟偶像的含义

(个人浅谈)虚拟偶像的含义

(个人浅谈)虚拟偶像的含义

这个主题基础架构一早就想好,中间枝节无数,是《泪水》之前开始动笔的。这个甚至应该是在《泪水》后附上,就跟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次一样。

的确,在写文章的时候,多了不少顾虑。但是,基本上想写的,应该都有了。有机会,会再重新整理一个文句、结构更清晰的版本,不然,这个写了或许有一个月的文章,不发出来的话,就再也发表不出来了。必须逼着自己发出来,不然就烂掉了////

本来以为不会有影响,的确,清空脑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封面图片取自:qw0aszx《玲音》高清复修对谈(六)

人工智能里搔首弄姿的巨型人体投影,银翼杀手里的巨大短发女性全息投影。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审美。正如这个时代的明星海报里,都是我们眼中的俊男美女一样。

虚拟、偶像,这两个话题太大,更多的也讨论不完。我也只说自己能想到的。

第一次知道偶像这个词汇,还是从宗教的文本中接触到的。

虚拟偶像,能否取代真人,成为偶像?

一、人类的特殊性是否能被取代?

这绝对是大部分人第一时间会想到的问题。

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一切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标签。我们会思考,会安慰同伴,会哭会笑,会有真实的情感。

这些都是对比虚拟人物,人类的特殊性。

我们非常擅长对比异同,然后得出结论。

原始人对比猴子的特殊性在于,原始人懂得利用工具,点燃火种。

古代人对比原始人的特殊性在于,古代人懂得建立家庭和国家,分工合作,士农工商。

现代人对比古代人的特殊性在于,现代人懂得科技,资源分享,知识共享。(不多说)

以宏观角度看的时候,我产生了疑问,爱情、亲情、友情,在“人类”这一个生命的集合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假如说,爱情让人类繁衍下去,亲情让年幼的人类长大,友情让成年的人类生存下去,那也是基于趋利避害的结果。

唯心论,还是唯物论,我作出了选择。但两者却是殊途同归。

唯物论认为,一切都是能从物质层面解释的生理反应,无论爱情、亲情、友情,都是数万年来适者生存的结论。假如有一天爱情、亲情、友情不再能帮助人类前进下去,便不再存在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乌托邦式故事在描写未来的时候,会弱化家庭关系、恋人关系、朋友关系,是基于“不需要”这样一个猜想,从而架构新的社会制度。)

唯心论则比较复杂,门派教多。但是,认为一切都源于心灵,爱情、亲情、友情都是随心的,那么假如有一天,爱情、亲情、友情不存在了,那自然也是源于心灵吧。(假如说感情是源于心灵,那么人类社会认为“不需要人际关系”的理智,将无法压抑本能,所以不少觉醒本能的故事主角,都会在努力斗争后,在这样一个冷冰冰的乌托邦世界悲惨地死去,从而引发观众对追求乌托邦世界的思考。)

我认为人类真正的特殊性是组织能力,是地球上的生物努力了几亿年的一份子,我们会否在将来变得更不一样?我无法得知。组织能力是地球上的生命作为整体的特殊性。无论是蚂蚁、蜜蜂、狼群,都会依赖同伴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生存下去。而生物之间也有不同的组织方式,以求更高效地获取资源。其实,从最初的时间开始,这就已经注定了,形成有机物的熵值是负数的。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宇宙的熵是正数,所有的化学作用、物理事件,都会让物质和能量变得更无序、无法利用,但,为什么生命却如此自然地、反常地诞生了?

更有趣的是,负熵值的生命诞生,却同时令局部宇宙的熵值提高得更快。例如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释出热能、二氧化碳、和水,人类获得能量的同时,整个地球的能量形式变得更无序、无法再利用,熵值增加。

而相信“生命是组织能力”这一个理念的我,是否真的唯物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从二十年前开始,讨论网络能否取代真实的生活空间,长辈们各种黑纸白字要求小孩每天只能接触电脑半小时。到今天讨论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的情绪和个性。不可否认,某些趋势确实存在。

面对大数据和围棋这两个词汇的结合,相信大家都知道接下来会说什么了。前几年或许还会争论人工智能是否应该存在,这几年,甚至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程式员们会继续研究,人们也只是继续生活而已,而人类仍然朝着追求组织性的方向前进

然而,虚拟偶像能否成为真正的偶像,与人工智能是否取代人类,却是两个议题。

或许后者仍能从人类特殊性等等的哲学角度来反驳其存在的意义,前者,则与人类特殊性关系不大。因为,虚拟偶像不代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代表否认人类的特殊性。

那么反观,支持虚拟偶像便是反人类,起码跳过了两层逻辑。那么问题便是,为何我们跳过了这两层逻辑?中间究竟经历了什么错误的联系、断了什么章、取了什么义?这我们必须要问腾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历史也有自己的进程。在目前的情况,人工智能仍未具备成为人气偶像的功能及普及程度。尽管人工智能或许在未来一天能成为偶像,也并不代表他能取代人类。在更遥远一步的将来,尽管科技可以发展到我们想象中的那个程度,从外在因素完全模仿人类,包括言行举止、价值判定,这个时候,人类是否就和人工智能完全没有差别?

正如,几世纪以前的人们认为,物质和时间都是连续的。只要我们足够用力,可以把任何物质碾压到无限薄、无限大。但是,上一个世纪,我们发现了,物质是由最小一个单位组成,因此,我们有了量子力学和普朗克常数。

假如人类的“特殊性”存在,会否也有一个“最小单位”?

当然,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想的问题。

题外话,很多人说人类害怕人工智能,为什么我一点都不害怕?是我在自欺欺人吗?我好像一点都不在乎。它离我还很远。近距离接触人工智能的人,会真的害怕、恨他们吗?重点艾特柯洁。

那么,根据我们现在的时代来看,什么才是虚拟偶像合适的出场方式?

二、虚拟偶像的真实性

撇除所有与题目无关的无边猜测。

以初音未来为代表的V家,那么我取C来代表将要讨论的主体。为了让以下的讨论更顺畅,我们必须要假设,观众讨厌C的情绪是真的,有些观众喜欢C的情绪是真的,他推荐且喜欢C的情绪是真的。

作为二次元,很抱歉的是,我竟然是属于第一类。而我当时第一个给出的理由是,这是十年前的审美,以及无法实现全息投影。

这个时候,我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否C变得更精美,甚至有全息投影,我就会喜欢他?就像当年喜欢初音镜音一样?

我并不认为我会。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从初音未来入手思考。初音未来的高人气,永远离不开她赋予人们的原创空间。人们通过初音创作,无论是创造新的初音形象,还是根据以往的初音形象,创造新的作品。很重要一点,创作出来的作品,将会获得一个群体的认同,或大或小,获得回馈。当自己成为了初音未来的一部分,从心底喜欢她便顺理成章了。

那么其他没有参与创作的、大部分的人们,是如何喜欢上初音的?那就跟我们喜欢上动漫角色的感情差不多。初音未来通过用户的作品获得人性,无论是孤独的、开朗的、病娇的、娇美的、可爱的……她蕴藏无数可能性。套用一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初音未来。但是,从有限的可能性中,就足以风魔整个二次元了。正如本人的经历,我喜欢上的是《黑岩射手》的她,喜欢上的是《心》的镜音铃。爱屋及乌,也就会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唱《甩葱歌》。当然,不可不提的一点,初音未来的音乐作品非常出色,喜欢初音,能拥有心灵和感官上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初音未来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她是审美时尚、音乐、和人性的奇迹结合。审美时尚指的是朴素而特征鲜明的装扮、以及二次元时尚人设(高中生、傲娇、病娇、孤独);音乐指的是原创上限接近或到达专业水平;人性指的是每一首歌曲的故事,每一首歌曲背后的作者的自我表达,以及每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歌曲的延伸思考讨论。她是单纯一个穿着学生服装的女生,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包括自己、包括每天所见面的朋友,或许朋友更喜欢的是《初音未来的消失》的她。在这个时候,初音未来是否真人已经不再重要了。

不可否认,以上三点缺一不可。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向极端,获得的是口碑和尊崇,却可能会丢失时尚感和人性。例如是,被音乐产业吸收、成为专业音乐人的各位大P,他们如果想要再成为“偶像”,则必须要重新规划。但他们选择成为音乐人,我尊重他们的选择。在审美时尚走向极端,会非常有魔力,但是,可能会在专业水平上被诟病。例如是昙花一现的人气明星,更好的例子是Lovelive。如果过分强调人性,忽略专业水平和时尚感,则会发现自己的作品,并没有表达自我的能力,或许会被理解,但未必会被崇拜,例如是我本人在说一些好像很深奥的东西但是却文笔不好(技术水平低)也没有考虑观众的观感(缺乏时尚审美)。

虽然C被人标榜为初音未来的同类型,但是,在我眼中,他跟初音截然不同,他并不能分享我当年探索初音作品的感情,并且,他并不具备最最最重要的原创社区。初音未来的终极形态是“虚拟偶像”,可是,在成为偶像之前,“初音未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初音未来本身是一套音乐软件,并非一开始便标榜为“偶像”,通过努力,建立社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表达自我,获得认同,最后一步才是成为偶像。从2007年8月31日发表软件,到2009年8月22日第一场现场演唱会,这是整整的两年时间。

题外话,因为现今知识产权法律的缺陷等原因,导致初音未来的社区缩小。主要的讨论在于:用初音未来编写出来并演唱的作品,版权是属于谁的?初音未来并不是一个法律上认可的个体。同样的问题,也是同人社区一直存在的议题。这交给法律学家来讨论,我就不作声了。

同时,同人社区的缩小,网络上也有很多详细的分析,时代变换得太快,理论跟不上时代。甚至,从我常用的“世界全面右倾”,都可以解释。例如是,中产的孩子在经过短暂的实习期便可以进入行业,无需在同人社区寻找认同、分享技术,而低产的孩子则缺乏制作同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低产之间的社区差距拉开,本来在两者之间的同人社区,自然会缩小了。再者,当年同人社区“一切有爱便行”的口号,如今被“用爱发电”这样略带贬义的口号取代。生存资源被垄断,导致中低层没有时间和金钱“用爱发电”,必须要朝着专业的道路走去。

回归正传,只要带有“虚拟”这两个字,便不会真的成为偶像。“虚拟”本身这个词语,并非褒义,尽管在网络时代,变成了中性词,但是,无法否认,如果某些东西需要用“虚拟”来描述的话,那么就代表,他本身正处于社会接受程度的边缘。

仔细回想,在我认识了初音未来的十年里,我发现,其实我从来没有用“虚拟偶像”这四个字来形容过她。我看到这四个字会联想到她,还是通过主流媒体的视角。主流媒体并不了解我们喜欢初音未来的原因,对我们的审美进行猜测,并命名她为“虚拟偶像”,殊不知,她在我眼中从来都不是虚拟的。我并非指责C背后的制作团体,而是指责让C采用这种方式,鲁莽地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主流媒体、策划者。导致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事件中,受到了伤害,包括不接触二次元的人。

二次元对初音未来的追捧,从来都不是反人类。相反,这是人性和自我的表达。这次事件,反而加深了大众对二次元的误解,我相信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

观众会讨厌C,是因为他是透过主流媒体的滤镜,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他从一开始便被定位成虚拟的、反人类的,毫无抵抗地接受了这个观点的观众,会被激起强烈的情绪也不难理解。尽管是自称理智二次元的我,第一次看这个节目也难免对C感到不适。

观众会喜欢C,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在乎主流媒体的看法,当然,如果他们不在乎,也自然不怎么看三次元的综艺,也不会知道上面有一个还挺可爱的“虚拟”偶像。所以,到现场声援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但,我不否认网络上或许、或许有很多不作声的、很少接触主流媒体的群体,在支持他。正如在90后长大前,没有什么人知道当中有那么一群人是看动漫长大的。

但是,C在我的眼中,缺乏了时尚感,其实我会喜欢他的机率不高。尽管增加了人性,或许也不足以让我喜欢他。不过,再一次强调,我认为任何人都有喜欢任何东西的自由。

我说的虚拟偶像,是广义的虚拟偶像,包括一切非人类、非本人的偶像。所以,究竟Lovelive的小姐姐们,算是虚拟偶像吗?虚拟动画形象,为她们增添了时尚感;而她们率真的性格,赋予角色更多真实的人性。动画形象和真人,缺一不可,才成为真正的偶像。

虚拟偶像还有一个存在方式,便是以“非本人”形象,包括虚构的名字、虚构的头像,出现在一个社区面前的up主。但是,正如我所说的,没有人会称呼这些up主为虚拟偶像,因为,我们并不认为他们是虚拟的,我们看到他们的真实性、人性、时尚感、技术性。但是,我相信同样在二十年前,人们会对我们喜欢上网络一些不露脸的人物感到诧异。

或许,会有人否认这是属于虚拟偶像的范畴,但是,想象一下,科幻故事里面,人人都能进入一个全息虚拟空间,当人们对“非本人”的形象习以为常,虚拟形象甚至可以投影在真实世界中,那么,喜欢上那些有特殊魅力的用户,不就是我们今天眼中的虚拟偶像吗?但是,到了那个“习以为常”的年代,他们不会被称为“虚拟偶像”,就跟今天的up主不会被称为“虚拟偶像”一样。

两年前B站鼓励up主创作的标语也证明了这一点:“投稿成为偶像吧!”

虽然B站用户或许以为只是一个梗,但是,每一个梗背后都能导向某些公共意识。偶像必须是某些方面于自身相像的个体,而up主与我们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通过一个账号来表达自我,我们标记每一个账号、用户名、及头像的集合体,并且认可背后的个性,所以相对地,我们也会讨厌没有个性的营销号。

其实“虚拟偶像”早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的,是随着我们生活模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同时,他们也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模式。

三、真人偶像的虚拟性

非常简单的道理,真人偶像的虚拟性在于,他们所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面目,并非他们真实的人,而是通过筛选,选择性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参与电视剧的演员,还是其他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偶像明星。因为某些特定形象,所延伸而出的人气。例如是,对于演员,究竟,粉丝们喜欢的是故事中的角色,还是演员本人?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演员偶像本身的形象,却会和角色挂钩。当演员做出和角色不符的行为时,甚至会造成脱粉,粉丝心中对该演员的固有形象,受到冲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认识到,真人偶像的虚拟性。

我并没有评论这一点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只是客观描述。因为,我很清楚知道,本人也并非那么理智。我每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都需要时间来缓冲,才能看其他人的作品,我是一个入戏很深的人。

换一个角度看这一点,“虚拟偶像”,无论是初音、Lovelive、up主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思考,致力创造一些富有时尚审美、技术性、及人性的作品。虽然都带有真实性,但是,并不比真人明星真实多少,相反,是通过更多的筛选后,呈现出来的。

四、大众传媒的取态

那么,大众传媒为什么想要强调“真实偶像的虚拟性”?

媒体每天总是在挑战着观众的道德下限。把“虚拟偶像”的名头安在某些事物的身上,强迫人们在虚拟偶像的身上找人性,在真实的偶像身上找虚拟性。这样的逻辑,其实就跟“劣等生难得复习考了及格,会获得比优等生考了满分更多的赞赏”是一样。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的观众却很容易被这样断章取义的结论吸引。当人们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只会用最粗暴的逻辑来尝试理解。(当然,很多时候,我也不能免俗。)

从利益的角度看,更很简单,控制、平衡。有光的地方,一定会有影子。一样东西太完美,便不应该存在在世上。一个存在太完美,便会打破平衡。所以,媒体会极力发掘明星们背后的丑事。无论一个人是多么美好,总会侵犯到他人的生存空间,所以,只需要有一个理由,便可以成为背后的影子。

从好的角度说,大众传媒揭示真实偶像的虚拟性,揭示了他们的丑闻,是遵从了公众知情权。

但是,“过于强调”一个事实,让人建立起“娱乐圈就是肮脏的”这一个想法,则是属于选择性报道、以偏概全,是另有所图的。同样,也是具欺骗性的。因为,其他圈子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有谁不是带着面具生活,人艰不拆。

五、他的取态

最后,他会推荐并且喜欢C的原因。有没有人想过这个可能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假设,这个可能性真的存在,我该怎么说下去?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并没有任何代表性和权威性。

假设,他真的推荐并且喜欢C,仍然,他并非反人类。原因是,他或许接触过背后的团队,对他来讲,背后的团队引起了他的共鸣。就跟我们会喜欢初音未来背后的大P们一样,我们也会希望他们的音乐梦想得以实现。但是,他或许被交代过不能提背后的团队,也或者是他觉得提起背后的团队,便显得不妥当。C背后的团队这一件事,已经没有人在意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提背后的团队”和“提起就是卖惨”,这类型的潜意识,也是在主流媒体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二次元和同人社区最重视的就是背后的参与者,因为可能有自己、或者是朋友的名字呢。

所以,他或许会对那些攻击C的粉丝的人感到失望。但是,他同样没有了解到一个事实,观众和他所知道的不一样,这就是信息不对等造成的观念差异。他知道的是C背后的人性,但是观众不知道。同时,他被主流媒体的视角所限制(认为“虚拟偶像”是非人性的,不能多提及背后团队的故事),其实,他已经说得足够多了,他明明说了“和动漫人物一样,由背后的团体创作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根本没有办法联想到。这一切,造成了误会和冲突。

也或许是因为我脱离核心二次元已经一段时间有关吧。他比我想得仔细多了。

从表层来说,他认为所有人都有喜欢任何东西的权利。【一切有爱便行】

但是,他却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其实观众在电视机看到“我们”也跟动漫人物、二次元没有分别,“我们”背后也有庞大的团队,帮我们设计形象,安排我们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从深层的潜意识中,他通过强调了“真人偶像的虚拟性”,来说服观众接受“虚拟偶像的真实性”。其实,他并不需要利用这样主流传媒的角度来解释。不过,在一个有数亿观众的直播期间,能把上面一个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事情。我相信,就算是C背后的团队出来自己说话,最多也只能说“其他人不能了解我们”,便哑口无言了。但是,他潜意识的想法,也反应在他年后的歌曲中,其歌曲表达了对真人明星的虚假的厌恶。在节目期间,虽然很多观众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些东西是本能的。过度追求互相理解,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至于,在之后,他的想法是如何,有什么改变,我已经无法得知,他也没有再说过。但是,我对他和他的粉丝有信心。

六、我对偶像的看法

只有从来不称呼初音未来为“虚拟偶像”的二次元,才会真正视初音未来为偶像。不需要噱头,不需要对立面,不需要给自己安上“劣等生”的头衔。不需要说什么“三次元的人会走音”才会喜欢上初音未来,喜欢上初音未来是一件很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事情,当她能与你共鸣。同样,我相信真正喜欢C的人,应该并不会称他为“虚拟偶像”,或者是,他们并不会以“虚拟偶像”这个身份定位为荣。就跟我当年第一次观看初音未来全息现场会的录像,从来没有想过什么科技伟大不伟大的事,我只是觉得,她好萌,跳舞很好看。

同样,偶像本身存在虚拟性,因为太过美好。但是,不论任何偶像,都不应该被称为虚拟偶像,当他被称为“虚拟偶像”的时候,便证明他还没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偶像。但是,任何人都有喜欢上任何事物的自由,并且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人更看重时尚感,那可能会喜欢上穿着漂亮而美丽的事物。就跟我喜欢黑泽黛雅一样,基本是因为她漂亮。有人更看重音乐性和技术性,那可能会喜欢上专业人士,就跟我喜欢久石让一样,单纯的音乐太过美好。有人更看重人性,那可能会喜欢有故事的人,例如是胡歌,琅琊榜浴火重生的故事就是在演绎他过往的经历,尽管他的演技从来都不能和殿堂级的演员相比,但是不妨碍我能感受他的情绪。

或许,有人认为我支持现实中的偶像,有违我二次元的画风,认为二次元的立场应该如下:

……永不劣质化的偶像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谓的偶像,那是永恒的梦的体现,但现实中的偶像无论如何都会变质的。皮肤会松弛,皱纹会产生,还会抽烟,因丑闻而隐退,上了年纪就会闹出听都懒得听的丑闻八卦。而游戏偶像却不同,游戏偶像的进步简直是分秒不停,从点阵图开始,加入了语音,色彩也变多了,最终能够进行育成了,随着设备的发展实现了立体化,故事和情节也得到了充实,设定的加入也是现实中望尘莫及的,在这期间现实偶像有什么进化吗?什么也没有改变。游戏偶像永不变质的高质量才是次世代。……

来自《只有神知道的世界》的深度宅主人公——桂木桂马对虚拟偶像及偶像的描述。(转自知乎,作者:江静泊,

我们从一开始决定看动漫、选择成为“二次元”,是否真的因为对人类绝望?是否真的对“三次元”失望?我认为不是。我并不反对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每一个人思考后得出的结论,是每一个人的自由。

但我相信自己以及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当初,我只是不再满足于电视剧中,人物角色的面谱化、故事剧情的可预料性、想象力的贫乏、对真实人性的另类扭曲。而动漫,也只是人性的另外一个表达方式。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的世界,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活在其他人(电视观众)的期望当中。当电视剧这个“二次元”无法呈现真正的“三次元”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了另外一个“二次元”世界,成为了“二次元”。

如果要反驳桂木桂马的论点,其实我上面也略略提过了。如果你真的喜欢一些东西,是自然而然的,是不需要教条的,也是不需要对立面的。假如说,是因为三次元的世界会变质才喜欢二次元的偶像,那本质上也是对三次元的直接反馈,从我们的时代来看,仅从我们的时代来看。而桂木桂马喜欢游戏中的女生,却并非只喜欢一个游戏形象,而是所有。某程度上也证明了,虚拟角色的单面性,不足以满足人类对各方面的追求。甚至于,喜欢虚拟角色,是他在现实世界中,受挫的恋爱经历的延续。所以,他的“喜欢”也是人性的,并非因为其“虚拟性”而喜欢,而是因为不想受伤害。本来“喜欢”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我属于这个时代,自然也没有必要跳出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会伴随着大家一起成长,承载大家的愿望,和大家渡过半生。

再多的,我不想说了。

请让我在我的乌托邦之中老去。不要让我醒来。

【可略】

只要评论任何关于综艺明星的,我不会直接写出名字,因为不想任何人有机会利用我的观点,来攻击任何人。所以,不小心点了进来的小可爱,请在不说出他的名字之下,理智讨论。我这现在不说他的名字还有用吗?(╯°口°)╯(┴—┴ 好像大家都知道我在说谁了,羞死了////

如果真的有人能看完这文章,真的非常感谢!给您一个大大的么!

最后,我不介意转载和观点节录,只是希望,我的观点能得到尊重,以及我拥有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如果有意转载,或者是引用观点,可以附上发表平台、您的文章主旨、以及具体引用哪些观点,留言询问。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

以上就是((个人浅谈)虚拟偶像的含义)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

86%的人还看了:(300英雄)英雄职业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