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笔试)第一章教育基础(后两节)
小学教育教学(笔试)第一章教育基础(后两节)
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三节-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冯特 - 心理学之父 1879 年实验室心理学(单选)注意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单选)
选择功能(选取一个对象)
保持功能(一直维持)
调节和监督功能(调节注意活动)
注意种类(心理学的随意指的是跟随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也称为注意的广度。数目的多少:一目十行)
注意的稳定性:无意识,被动的(又称作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时间的长短,越长稳定性越好)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有意识,主动的(有意识的由 A 到 B)
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材料和简答)
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避免与控制分心
感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应
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觉的一般规律 (单选)
反比(感受性和感觉阈值成反比)
感受性(能力)- 敏感性
感觉阈限 (数值)
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性
选择性(对象与背景)- 多个选一个(选到的叫做对象,没选到的叫做背景)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
理解性(已有经验)- (由于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东西的理解不同)
恒常性(条件与本身)- (条件变化,但是对象不变,如不管什么时候,五星红旗的背景都是红色的)
记忆分类
内容与经验对象
形象记忆(图像、声音)
逻辑记忆(公式、定理)
情绪记忆(情绪)
动作记忆(跑跳运动)
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小于一秒,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小于一分钟,工作记忆,7±2 组块)- 容易受到干扰
长时记忆(大于一分钟,容量无限)
记忆的遗忘
记忆的痕迹衰退说 --- 不复习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前 - 后 干扰)
倒摄抑制 (后 - 前 干扰)
动机说 --- 紧张、压抑
提取失败说 --- 缺线索、线索错误
同化说 --- 高级代替低级
回忆和再认
再认 (再次出现,选出来正确的) - 如做选择题
回忆 (不出现,只在脑子里呈现) - 如做简答题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速度快:过目成诵)
持久性(时间长:终身不忘)
准确性(精确:倒背如流)
准备性(提取:出口成章)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简答)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现或者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思维的类型
发展水平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逻辑性划分
直觉思维 - 突然、立即
分析思维 - 逐步分析
指向性划分
聚合思维 - 一题一解
发散思维 - 一题多解
创造程度划分
流畅性(数量多)
变通性(灵活性,类型多)- 触类旁通
独创性(独一无二)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 运用公式解题
创造性思维(单选)
创造性的培养(材料分析、简答)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头脑风暴,集体讨论,脑激励法)
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里过程
想象的分类(单选)
有意想象:有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
幻想
理想(和实际相连)
空想(和实际不符)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示意再次想象出来
创造想象:(从无到有的过程)
无意想象:没有预先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
学会观察
积极思考
努力学习
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积极的幻想(结合实际)
情绪过程
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里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情绪的分类(单选) --- 一般会考古诗
心境(心情) - 弥散性,长期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激情 - 爆发性,冲动型,短暂的,强烈的(彩票中一千万,暴跳如雷,悲痛欲绝)
应激 - 意外情况(急刹车)
情感过程 (单选)
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里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道德感(道德活动中)
理智感(智力活动中,维护真理)- 求知欲,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就是理智感
美感(审美活动中)
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情感区别需要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主体人+动物人时间早晚特点情境、动摇稳定、深刻外显、冲动内隐、持久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意志
意志是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个,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里过程
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单选)
双趋冲突:两喜择一
双避冲突:两避择一
趋避冲突:同一目标,好恶俱存
多重趋避冲突:N 个既趋又避,N 选一
动机斗争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更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 需求
成长性需求
自我(最高层次)
审美需求
认知需求
缺失性需求
尊重的需求
归属与爱的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最低层次)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构造不同
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卡特尔 - 智力形态论
来源发展趋势晶体智力后天学习上升流体智力先天遗传先升后降
多元智力理论 (单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改的基础内容之一
言语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
自知智力
自然智力
智力测验
名称观点代表人物地位比纳-西蒙量表比纳.西蒙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IQ = (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x100推孟(修订)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世界上第一个分段智力量表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简答)
先天素质
早期经验
教育和教学
社会实践
主观努力
人格
性格(核心) + 气质 + 自我调控 = 人格
个性心理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 - 快乐(只考虑自己的快乐)
自我 - 现实(考虑到现实)
超过 - 道德(考虑到现实)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核心)
意志特征
情绪特征
理智特征
良好性格的培养(简答)
三观教育
强化行为
榜样示范
集体教育
因材施教
自我教育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里特征
气质的分类气质与性格的关系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情绪情感上的)
自我控制(行为上的)
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
1-3 岁 (生理自我:关注身体结构)
3 岁-少年期(6-7 岁到 11-12 岁) (社会自我: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
青春期之后 (心理自我:性格和兴趣)
社会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升华 (不认可到认可,不接受到)
补偿(不足到弥补:笨鸟先飞)
转移或移置(以大欺小:踢猫效应)
共情(同理心:换位思考)
移情(学生对老师)
反移情(老师对学生)
印象形成效应(单选)
刻板效应(一群人-一个人:四川人,吃辣)
晕轮效应(光圈、光环效应;一好百好)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投影效应(以己度人)
第一章教育基础-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
广义的课程是指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类型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某一门学科,间接经验为主)
活动课程(学生兴趣,直接经验为主)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实施要求
必修课程 (必须的,共性的)
选修课程(选择学个性)
设计开发主体(重点)
国家课程(国家教育部规定:马基,毛概,思修)
地方课程(省教育部门开发)
校本课程(主要由老师开发;目的是学校办学)
课程任务
基础性课程(读写算)
拓展性课程(开阔视野)
研究性课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计划之内的,老师专门讲的)
隐性课程(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班风,校风之类的;统称计划之外的)
课程的层次(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理想的(研究机构,专家)
正式的(教育执行部门)
领悟的(任课老师的领悟)
运作的(教师实际的实施)
经验的(学生实际的体验)
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或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
上是下的依据,下是上的具体化 加粗的都是单选重点
课程计划
概念:教育教学的指导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核心)、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地位: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核心:课程目标)
概念:某门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地位: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
概念:教学活动的材料
主体:教材-教科书(课本)和讲义
编排方式:1、纵向组织(知识难度越来越深)和横向组织(同一水平的知识);2、直线式(不重复);螺旋式(重复)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简答)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课程资源
来源
校内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
存在方式
显性课程资源
隐性课程资源
功能特点
素材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
性质
自然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 (影响课程开发:社会(学科)、知识、儿童(学生))
目标模式(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确定目标
选择经验
组织经验
评价计划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单选)
忠实取向: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按计划走)
相互调试取向:计划与实际的双向互动与改变
缔造取向(创生):教师开发缔造新的经验(即兴发挥)
课程评价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重点(单选))
斯克里文
预期和实际都要关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简答)
课程功能的转变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结构观
均衡性(课程比例)
综合性(综合课程)
选择性(学校自主权)
内容联系观
与社会生活
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
合作(小组分工)
自助(自觉主动)
探究(发现分析)
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观(三级管理)
国家
地方
学校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 (单选)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 - 综合课程
初中 - 分科和综合相结合
高中 - 分科课程
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学习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改的教育观新课改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简答)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标准分层化
评价方法多样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
(小学教育教学(笔试)第一章教育基础(后两节))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