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历史典故呕心沥血之李贺)
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历史典故呕心沥血之李贺)
呕心沥血之李贺每每读到唐朝的诗篇,总有一种别样的感受,这是诗歌的全胜时期,各类人才辈出,风格迥异,造就了一片的欣欣向荣之态。
他为这辉煌的画作添加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与李白,杜甫,王维齐名,人称鬼才,盛名之下,本该愈加仕途平顺,飞黄腾达,却遭人构想,27岁之下,郁郁而终,天妒英才,不外乎如此。
这个满腹才华的人就是年纪轻轻便名震全国的鬼才李贺。
与大多数名人一样,少时便表现出异于常人之处,才思敏捷,在诗歌方面尤其聪颖,自身又十分刻苦,经常随身携带纸笔,一旦灵感来了,立马记录下来,放到锦囊中,晚上回家,再整理成完整的诗。他母亲看到儿子锦囊中稿纸成堆,非常心疼,便说到,他写诗成狂,这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因此才有了呕心沥血的典故。
韩愈和皇甫湜来他家拜访时,他有感而发,写就了《高轩过》,时年才7岁,从此名闻天下。
要说这个人确实是运气不太好,早早的才名远播,按说科考时这应该是一个加分的砝码,放到现在肯定早被清华北大争抢去了,在当时大概是风头太盛,遭了妒忌,心怀叵测之人,放出流言,说他父亲名字是“晋肃”,这个“晋”字和科考的进士谐音,古人是非常看重这个的,觉着犯了大忌讳。例如我们知道汉光帝名叫刘秀,为了避嫌,曾一度把秀才改为茂才。唐太宗李世民把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再有更严重的连同音字都不让用。
真真的是荒谬至极,现在我们看来真是毫无道理可言,然而在当时,确实又显得无懈可击,韩愈对这个年轻人一直颇有好感,因怜惜他才华,对这个无端的说法极力反对,他举例周公孔子做文章也只是避讳父母名字中的单字,也没有同音字一起避讳之说,世人不学习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学识,却像宦官宫女一样,在同音字上做文章,可见是越活越糊涂了。
然而即使有韩愈的极力辩解也没能挽救李贺的仕途,他还是被排挤了出去。这其中不能不说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李贺生于中唐转晚唐时期,当时顺宗即位,雄心勃勃的发动“永贞革新”,意图拔除朝廷弊端,无奈身体不好,早早中风,被宦官篡权,改革付诸东流。
朝廷内部风云诡谲,自然也波及到科考,这是各党派安插人手的好机会,一个无权无势的李贺,仅凭才名,无法在党派之争中立足,所以虽然有韩愈的极力举荐,他还是被排除在外,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文人,而不是一个政客。
这次仕途不顺给了李贺很大的打击,他无以为继,只能更加倾心于诗歌,以此抒发胸中的郁闷不平。然而毕竟还年轻么,才二十出头,一次的挫折并没能完全抹灭他心中要去官场一展抱负的壮志,科考既然走不通,他只好另辟蹊径,靠父亲的庇荫,谋得一个九品奉礼郎的官职,这是一个掌管礼仪祭祀的无足轻重的职位,无法承载他的雄心壮志,他在位上磕磕绊绊的过了3年,见识了官官相护,鱼肉百姓的黑暗现实,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可是始终没能一展身手。
他把所有的愤愤不平寄托在诗歌中,在魑魅魍魉的世界中反而游刃有余,遣词造句巧夺天工,多一分嫌累赘,少一分则嫌不足,在鬼怪的世界,恣意傲游,抒发心中的所有愤怒,伤悲,顾忌和苦闷。
“秋坟鬼唱鲍家诗”,雨冷香魂吊书客,不遣花虫粉空蠹。此类以鬼怪直抒胸怀的句子不在少数。因此也被后世称为和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列的三大奇才之一的鬼才。
再高的才华也没能挽救他的仕途生涯,他一生的官职终止于九品奉礼郎。他不甘心就此完结,游走于各区域,想要找到一个能施展抱负的地方,终究没能如愿。
长期的郁郁不得志摧垮了他的身体,年仅27岁,就因病去世,只给后世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也只能从字里行间来感叹他生不逢时,没能遇上伯乐的遗憾。
以上就是(呕心沥血的主人公是谁(历史典故呕心沥血之李贺))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