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压岁钱的来历(关于压岁钱的几种起源)

压岁钱的来历(关于压岁钱的几种起源)

压岁钱的来历(关于压岁钱的几种起源)

民间有句俗语说:“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过年不但能吃到好吃的食物,能够穿上崭新的新衣服,最为重要的是还能拿到从父母或其他长辈那里发放的压岁钱。尽管压岁钱往往会被大人以各种借口“保管”起来,但能拥有一小笔玩耍资金对孩子们来说已是十分高兴的一件事。既然压岁钱这么受欢迎,那么压岁钱这一习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一、压岁钱的起源

压岁钱往往又被称为压“祟”钱,其寓意是希望通过发放压岁钱能够压制鬼祟,保佑小孩子平平安安,而这一名称与压岁钱的来源密切相关。在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名为“祟”的小鬼,他时常选择在除夕夜晚上出没于千家万户,并特别喜欢对小孩子进行攻击,据说一旦被“祟”摸过头,小孩子便会头疼发烧并有可能在新的一年里诸事不顺,最终可能还会变成一个痴呆之人。为了抵御“祟”对家中小孩子的侵扰,所以家里有孩子的父母往往会在除夕夜让孩子寸步不离,晚上也会点燃蜡烛,彻夜不眠以防止祟的攻击,而这种行为便被称为“守祟”。

“祟”专对孩子下手

有一年的除夕夜,“祟”又打算前往百姓家中作恶,而正巧一家夫妇刚刚晚来得子,对孩子十分疼爱,夫妇两人给了孩子八个铜钱逗他开心并亲自守护在孩子床边以抵御祟的袭击。长夜漫漫,夫妇二人与孩子很快便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铜钱在孩子玩累后也随手放在了枕边,正当一家人熟睡时,祟便悄悄的走到孩子旁边打算对其施加伤害。令祟没有想到的是放在孩子枕边的铜钱突然发出光亮,共八道金光如利剑一般向祟分来,吓得祟落荒而逃,从此不敢再靠近这孩子一步。

这件事情很快便传满了大街小巷,人们自此知道了如何抵御祟的侵扰。于是人们纷纷在除夕夜这一天晚上给孩子压岁钱,因“祟”与“岁”谐音,因此守祟逐渐演化为如今的守岁,而除夕夜给孩子的“压祟钱”也就演变成为了今日的压岁钱。

欢度春节的孩童

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个故事外,民间关于压岁钱的起源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便是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为了能够让孩子面对年兽攻击时可以用钱去贿赂它们,进而逢凶化吉。如今的压岁钱已经不再像古代社会那般具有贿赂“年兽”或驱逐“鬼祟”的神秘作用,但它依旧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而盛行于世。

年兽

二、压岁钱早期发展历程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事实上压岁钱与春节一样起源于汉代,据说在汉代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压岁钱,时称“厌胜钱”,此处的“厌”同“压”,具有镇压邪魔的含义,厌胜即取镇压邪魔胜利之意。在汉代,方术十分盛行,而“厌胜法”便是一种方术,指的是能够成功压制想要征服的人或事情的办法,在《后汉书》中记载道:“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而这也可以说是最早记载厌胜之术的史书。而厌胜钱也逐渐成为一种具有辟邪作用的钱币,在钱币上多刻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字样,不过它不具有正式钱币的购买功能,只是作为一种辟邪的饰物佩戴在身上。

厌胜钱

到了唐代,压岁钱具有的功能依旧以辟邪为主,而且主要盛行在宫廷之内,民间还未普及开来。据说杨贵妃生子时,唐玄宗前往杨贵妃处看望母子二人并赐予新生皇子以“洗儿钱”,而这种被称为“洗儿钱”的事物便可以说是唐代的“压岁钱”,有名为《宫词》的唐诗也写道:“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叙说了宫廷各宫为争夺带有祝福和恩宠意味的“洗儿钱”的场景。到了宋元时期,唐代宫廷在立春日“散钱”的这项习俗也继承下来,唐朝每当春节时,宫内各处便会互相拜贺并像散发钱财,谓之“春日散钱”,宋时这项习俗逐渐演化为给小孩儿压岁钱的习俗。

洗儿钱

三:压岁钱的成熟期

压岁钱真正的普及开来还得是明清时期,此时也有了真正的“压岁钱”这一称谓。此时段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大转变时期,尤其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使得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压岁钱不再是像之前那样仅仅具有辟邪与装饰品作用,而是像今日的压岁钱一般具有正式的货币功能。清人编纂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道:“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从中可以看出压岁钱已经成为长辈在春节期间赠与晚辈的重要礼物,又因为压岁钱都用绳子串起来,因此也被称为“串线”。

长辈发放压岁钱

民国时期,压岁钱一般都以一百文为主要数额,长辈们会用红包将一百文铜钱包在里面并发放给孩子们,寓意“长命百岁”,纸币发行之后,压岁钱也逐渐像今日一般开始使用纸币,人们往往会将连号的纸币当做压岁钱以求来年顺顺利利。

以上就是(压岁钱的来历(关于压岁钱的几种起源))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