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是什么意思(民间俗语“二百五”从何而来?)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民间俗语“二百五”从何而来?)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它成了骂人的话?
其实生活中的“二百五”,也不完全是诋毁别人的话,它很多时候被用在关系不错的朋友之间,是调侃的意思,带一点亲昵,也可以用于自嘲。
如果一个女的说话不合逻辑,闺蜜会说她是二百五。
女儿说话说冒了,办事没有分寸了,母亲也会说她二百五。
著名文学家田汉在《卢沟桥》第三幕:我是一个老顽固,也是个二百五,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
有一次到嫂子家去,嫂子说哥哥是个二百五,因为哥哥不让儿子喊他爸爸,而是叫自己的名字。
还有一次,我朋友爷爷生日,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几十块人去照相馆合影,朋友老婆悠悠来了句:有啥好照的,再照也是那个鳖样。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朋友妈妈也忍俊不禁说:看看俺媳妇儿嗨,真是个二百五。
二百五这个词,在南北方地区都比较常用,词的意境类似于“十三点”,“脑筋不转弯”。
二百五的意思是指呆头呆脑,心直口快,说话办事欠考虑,不经过大脑,非常随便,容易出差错的人。
我们老家这边,二百五一般用来形容说话不得体、不靠谱,不合常理,平时的行为不符合常识、常规,爱出洋相的人。
那么二百五这个词出处在哪里,有什么典故吗?
一个高频流行词汇,肯定是有出处的,二百五这个词有如下三个出处。
一、250两悬赏黄金说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被害,苏秦当时是齐国的高官,因此齐王暴跳如雷,他叫人把苏秦的头,高悬在城门上,悬赏重金捉拿凶手。
苏秦一生忽悠不少人,坑过不少国家,仇敌太多,直接悬赏抓凶手,难度太大。
于是齐王耍了个计谋,说苏秦是齐国叛徒,杀他的人是英雄,要对其进行奖励千两黄金,望本人看到前来领赏。
这样一来,果然事半功倍,告示刚贴出,就有四个人跑来领赏,都绘声绘色说苏秦是自己杀的。
齐王一听他们说的漏洞百出,就质问他们的说,你们都说自己杀了苏秦,那么赏金该怎给谁呢?四个家伙不约而同地说:大王好办,每人250啊。
齐王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喝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拖出去斩首。
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说
这个说法更像是一个段子手编的段子。
在科举时代,有一书生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一个花季少年考到了而立之年还是没有如愿,他心灰意冷,放弃考试,娶了妻子,先后生了两个儿子。
书生老婆没有文化,但却非常强势,商量说第一个儿子丈夫取名,第二个儿子应该自己取名,说是这样可以彰显夫妻地位平等。
于是书生给大儿子取名“成事”,妻子则反其道而行之给小儿子取名“败事”,秀才觉得不妥,但又害怕河东狮吼,只得认可。
有一天,书生到集市上去,给两个孩子布置作业。
要求大儿子成事写300个汉字,小儿子败事写200遍。回来后,他检查作业。
晚上回家,书生发现成事少写50个字,只写了250个字;而败事则超额完成作业,写了250个字。
秀才看后哭笑不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都是二百五!
三、古钱币说
银子是古代的硬通货,银子一般按两计算的。
在交易或者存取的时候,为了方便要把银子用纸包装起来,每五百两为一捆,称为一封。
如果不够一捆的话,就把每二百五十两包装起来,叫“半封”,这半封恰好跟半疯谐音,所以古人就把办事不靠谱的疯子叫作二百五。
此外,古代1000个铜钱为一贯,也叫一吊,五百钱就是半吊。半吊子,在北方就是形容人不实在,而更不实在的人,往往叫二半吊,跟二百五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北方如果有人说你二半吊,可不能沾沾自喜,但也不要耿耿于怀,往往关系不错的人才会这样“亲昵的”说你。
“二百五”也好,二半吊也罢,当面这样说你的人,一准是你的好友或者亲人;背后这样说你,大概率是真的瞧不上你。
以上就是(二百五是什么意思(民间俗语“二百五”从何而来?))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