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电影简介(烈日灼心)
烈日灼心电影简介(烈日灼心)
引子:人之共性,以爱注解。
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烈日灼心》沉寂多年于2015年上映,影片聚焦于一场陈年追凶案,以特殊人物入手,在以“寻凶”为线索的情节设计中,以逃犯的视角进行了反向阐述。在以故事悬念推进下,注重于人物内化的心里体现,采用现实主义影像风格,在悬疑迷雾中不断展开对于人物的认识与升华,旨在寻求一种人之共性,并以“爱”作为最终注解。
影片包揽了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剪辑三项大奖,还获得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第11届中美电影节年度电影等多个奖项。
1、交叉叙事下的悬念搭构
希区柯克曾提出一种典型的悬念搭设方式:即三个人在一个装炸弹的房间里打牌,已知炸弹终会爆炸,而当观众与角色都知悉这一点时,悬念的张力便体现出来了。在本片中,故事表层的“寻凶”情节便很好的运用了这种戏剧悬念设计,以此达到了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的作用。
首先,电影在一开头便将“炸弹”摆在观众面前,当所谓“寻凶”的对象既定,那么“如何寻凶”这个过程,便位移成为了情节的重要冲突设计点。可发挥的空间拉伸,在缩减了观众可预料范围的同时,更能够加强意料之外的观赏体验,从而达到悬疑探案电影中跌宕起伏的揪心效果。
第二,影片在展现探案过程时,又以主要作案的两位凶手分隔成为两条叙事线索,不断的在双线的逃亡中增强冲突,使观众同时以罪犯的角度激荡出双重的担心,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小丰与警长,张自道与女孩的双向探秘中,以小丰为主线,搭设起的是一种双重矛盾,并以加大的格局引申出某种共性,并最终使升华的主题合理合情,否则难免陷入单薄无力。
其次,影片在“逃犯”的对立面不仅仅只设计了警长这一条“敌对势力”,房东的窃听器同样作为一种撕破主角行动的隐患而存在,房东的设计更类似于另一颗炸弹,不同于角色已知的“命案”,这枚炸弹是以观众的全知视角进行揭露,却又不被主人公察觉的一个隐患。
这样的设计与最初的命案事实相连,作为串起犯罪线索的关键证据,成功成为了一把悬在每位观众心里的一把刀,最终也正被警官所发现,此时的悬念便由“寻凶的成败与否”位移成为了“警官的选择”,也正是在多个“反面势力”的接力下,《烈日灼心》达成了环环相扣的解秘效果。
2、边缘类型的人物设计
《烈日灼心》这部作品的叙事核心始终位于人物这一情节组织者身上,一场探案故事实则也是带领观众走进角色,解密角色的过程。其一,影片在进行叙事时,更多地站在作为“逃亡者”的罪犯身上,以一种鲜明并稀有的视角获取了一种异度观赏吸引力,在角色诠释上打破了传统典型的模式角色,而试图去表现二人的“善”面,激发出一种矛盾的角色认知,这一点类似于经典影片《勇闯夺命岛》,逃犯小丰与张自道相对于警官,就如同《勇闯夺命岛》中的为士兵讨慰问的将军对阵反击恐袭的机要官员。
这种对立严格意义上以伦理角度来讲,角色的对峙的确是好与坏的对抗,但在复杂化的故事背景下,观众难辨对错,追击者与被追击者都作为“好人”存在了这种角色的矛盾性与模糊性,使观众无法产生鲜明的自我立场,法律的正义不容置喙,但我们同样在3个逃犯身上看到了一种超脱的“父爱”,而当最终面对法律的制裁之后,爱的遗留使真相大白,隐忍的防守升华了三个“恶人”身上的“善”,使影片价值完整,罪恶终止于安乐死,而“爱”却使角色获取了观众层面的原谅。
其二,电影在刻画人物时,同样展现了多段复杂的关系,并将LGBT敏感话题植入其中。在角色取向的谎言之下,我们同样看到了在不同人身上激发的效应,不论是女孩与张自道之间爱而不能的难言之隐,还是小丰与台湾富豪、警官之间隐晦的三角关系,在敏感题材下,警官对于小丰的情感一直在不自知的压抑与吸引中扶住推进剧情。
警官的探案也因角色情感的游移不断位移成为了一种吸引力导向的不由自主的探寻,这种情感混合着敏感话题的介入指向性变得明朗,这种两条线索均因压抑而死亡的情感诉求,更成为了影片晦暗色彩下意难平的一笔。
3、现实主义的影像质感
为了保证还原一个沉重命案背后的人与事,影像采用晦暗的冷色调,将场景建构在真实化的城市生活场景中。阴暗狭窄的房间一方面辅助剧情完善人物细节,另一方面带来了一种低沉的情绪基调,在渲染氛围的同时,将观众也拉入了罪犯的生活场域之中。由孩子带来的金鱼,彩色气球,新衣服是影片为数不多的亮色元素。
而在视听语言方面,影片多采用特写——近景等大景别,将画面对准角色的面部表情,试图拉动观众与角色之间的共同感受,影片的镜头运动也刻意追求了一种纪录片常用的聚焦手法,即通过镜头的推、拉来使人物想法具象化,以达到强调的作用。例如,当小丰得知警官已察觉真相时,镜头给予的猛推扩大了角色的表情表演张力,并影射了小丰内心的惊诧。
影片采用了大量此种做法,试图将观众放置在洞悉事件情节与人物心理双重意义上的全知者,并成为了影像的一大特色。另外,在注重人物个人情感表述时,影片同样毫不吝啬主观镜头的使用,例如片尾的陈比觉选择自杀,主观镜头与独白的组合让这个失去笔墨描绘的角色也成形了,继而服务于剧情,是一种对于“自杀”的美化,亦是导演试图在影响层面为这种“爱”而正名。
《烈日灼心》在重返案件中,将笔墨放置在犯罪者视角的“困兽之斗”中,而当结尾揭开谜底,犯罪者的被捕成为了一种放弃的挣扎,是至恶与至善间对于人性的复杂探寻。
以上就是(烈日灼心电影简介(烈日灼心))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