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象征主义(Symbolism)绘画

象征主义(Symbolism)绘画

象征主义(Symbolism)绘画

作者:Decero(来自豆瓣)

来源:

象征派画家不满足浪漫派的热情和煽动性。他们追求具有安定感、稳静的艺术。象征派和古典主义相类似,没有动感更好。画中的人物形态以稳重正确为最好。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法国是19世纪绘画艺术的中心,在法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摩罗、夏凡纳与雷东。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彼埃·毕维·德·夏凡纳 (1824-1898)是近代象征派的巨匠。

在他的画作前面,似乎离开现实进入到美好、梦幻的世界。夏凡纳的艺术几乎没有动感,是一种气质影响,让人感到美。

鉴于他把重要的东西都赋予给了景观,并把这种氛围灌输到他的壁画里,他喜欢视野里都是熟悉的东西和地位低下的农村,通过他的描绘方式使他们更为高贵,这一点似乎很明显,因为夏凡纳研究了科罗特的作品。最后在最年轻的画家中,他发现了和他相似的有相同爱好的人,那就是在他的画中的模特。

在1852年夏凡纳第一次在沙龙举行画展,但是在后来他的画不断的被拒绝。那时他的作品已经非常的卓越,例如他的《萨洛米》或是他的《朱莉亚》,因为缺乏阴影而被震惊,由一个僧侣和拜占庭式的冷淡。在一八五九年的沙龙,他展示了《从狩猎中回来》在马赛的博物馆里,那是一个年轻的、英勇的、野蛮的活动。一个伟大的装饰人才在这些流浪品中变得越来越明显。

皮维.德.夏凡纳(Puvis de Chavannes,1824--1898)的艺术活动主要是给许多公共建筑作装饰壁画,因此他的油画也具有湿壁画的特点。他创造了一种淡色平涂、简练单纯、气氛恬静、节奏分明的装饰风格,描绘寓意性的情节和源自古代的题材,表现出学院派的特点。他的画面总是带有一种稍显粉气的色彩,无论是内体还是衣袍,泥土还是树叶,好像都是同一材料做成的,这种考古发现般非真实的处理方法,强调了画面理性的抽象和统一。正是这种特性吸引了当时许多青年画家。

夏凡纳在壁画中大多采用象征手法来传达对生活的寓意。如他为里昂艺术宫所作的《文艺女神们在圣杯中》(1884--1889)就是一例。整幅画给人以一种梦幻的、充满诗意的意境。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这幅画的和平宁静的气氛中也带有一丝忧郁,这是典型的世纪未情调。夏凡纳的作品还影响到高更、凡高、修拉、德尼、毕加索等人的创作。就对画面统一性的关心而言,他是塞尚真正的先驱。

死神与少女1872

《死神与少女》现存于斯特林和弗朗辛·克拉克艺术学院。

画面通过在草坪上欢悦的少女形象与隐伏着的死神的恐怖对比,暗寓着生与死、美与丑。同时,又以色彩的明亮与幽暗象征,隐喻画家夏凡纳对生命及外部世界的感受与遐想,体现出当时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画家热衷于对宗教、生死题材的表现,颂扬死亡与幽灵,反映出对现实的逃避。

希望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失败了,政府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之中。人民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够奋发振兴起来。《希望》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画中描绘了一位坐在荒野废墟上的美丽纯洁的少女,她身着洁白的衣裙,手持着橄榄枝,仪态端庄娴静,给人一种通过战争之后希望和平的理想,少女形象本身也给人以青春长存的感觉。画家以少女的形象象征法兰西祖国,她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未来,并坚信一切痛苦和哀伤都会过去,阴云去后必将是充满美好的阳光。画面色调纯静柔和,荒凉的废墟上点缀着孕育新生命的小花草,布满朝霞的天空被推向画面上方边缘,这使轻淡的画面内涵有力度的分量感。

这幅画作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的第二年。

《贫穷的渔夫》

早在1863年夏凡纳就曾画过两幅组画,即《劳动》和《休息》。他十分熟悉渔民的劳动与生活,也十分同情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苦难处境,为了从事这方面的题材创作,曾画了很多速写,最终完成了这幅代表名作。画中塑造了一位立于小渔船上的渔夫,低头祈祷求鱼的情态。

他处于近景,大块水面上岸坡交错,分割的水面产生构图变化的美感,中景草地上有采集野花的妻子和入睡的孩子,给人一种寄美好希望于后代的意趣。整个画面肃穆沉静,优美的自然和贫穷的人生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既是画又是诗。

这幅画在沙龙展出时曾遭到评论界的攻击,说是对米勒《晚钟》一画的模仿。其实在法国画家的眼里,农民和渔民的命运是相同的。

the meditation 1867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

莫罗出生于巴黎一个建筑师的家里。1846年入巴黎美术学校学习,他常到德拉克洛瓦的画室求教,与德拉克洛瓦的学生夏塞里奥成为朋友。受其影响,莫罗对古典派的技巧和浪漫派的热情兼收并蓄,既有古典派的传统造型能力,又善于运用华丽灿烂的色彩。1857年莫罗到意大利学习,临摹卡巴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60年代又致力于东方艺术研究,日本的浮士绘、印度和波斯的细密画都对莫罗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70年代,印象主义绘画兴起,莫罗坚定地站在反对印象主义的立场,指责印象主义者的艺术只不过是浅薄的、记录式的、毫无思想的艺术,莫罗主张艺术应当是思辨的、富于哲理的思想的体现。他的绘画中的色彩,光怪陆离,深沉而又闪烁,他主张美的色调不可能从照抄自然中得到,绘画必须依靠思索、想象和梦幻才能获得。莫罗画的大多是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他把作品置身于神话与梦幻的世界中,用虚幻的主题构思和矫饰的形象,传达浓厚的、怪异的神秘主义情调。

莫罗时代的法国,因为革命的失败和拿破仑主义的幻灭,加之普法战争的影响,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人心的颓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艺术上。

莫罗前半生几乎是个与社会隔绝的人,他为了他的艺术选择了孤独的生活。莫罗曾经在意大利旅居,这对他有很大影响,绘画技法上使他倾向与古典主义,思想上则深受泛神论影响。后来莫罗成为教师,显示出极大的才能,野兽派的创始者马蒂斯是他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莫罗绘画的题材不仅取材于西方古典神话故事,也取材于印度神话故事。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式的奢华,但多现出诡异的神秘性,缺乏圣洁的感情,因此使观者难以因感官的愉悦而生亲切之情,但莫罗的作品有一种令人不能忽视的力量。莫罗的技法是古典主义的,思想是浪漫主义的,而表现出来的却是魔幻主义的。

《莎乐美》

这幅画在展出时就大受欢迎,宝石般的璀璨的用色创造出梦幻般的情绪。莎乐美繁琐的服饰和宫殿的装饰花纹都显出印度的情调。

《莎乐美》可以说是摩罗象征主义典范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绘画特色。莎乐美是圣经中的一个美女,因善舞赢得希律王的欢喜,国王答应地要什么都可以,莎乐美在母亲的教唆下向国王要约翰的人头,约翰因此被杀。这幅面表现的正是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舞的情景,莎乐美满身琳琅环那,闪闪发光,舞者梦游般的样子,象征魔法的手镯、黑豹、绚丽宫殿上恶神的形象,这一切使画面呈现一种神秘的气氛。

Moses by the Nile 尼罗河畔的摩西 1878

这大约是莫罗少数不显得怪异的作品之一。光与色的运用显示出高超的技巧。

画中人物衣着饰物描绘精细,环境风光十分简略,甚至带有几分抽象。莫罗喜爱描绘人物服饰的华丽和珠宝饰物的细节,环佩缨络闪闪发光,显得格外华美神奇。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来自象征主义文学家和诗人马拉美等人的作品。他认为绘画主要是想象的结果,而不是靠视觉印象的再现。因此,他反对印象主义的色光追求,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鬼怪幽灵和幻觉形象。雷东的创作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79年至1889年,主要从事石版画创作。主要作品有《在梦中》 (1879)、 《埃德加:本》 (1882)、 《起源》(1883)、《戈雅颂》 (1885)、 《夜》 (1886)、 《圣安东尼的诱惑》、 (1888)等石版画组画。在这些作品中,雷东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离奇的、梦幻的形象,例如在卵中孵化出来的诗人,夜空中同月亮在一起的眼睛、吞噬生灵的怪蛇、展开双翼的马。…?等等。评论家把这些作品称为是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先驱。因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均为黑色石版画,所以被称为“黑色时期”。

雷东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1890年开始直至去世。大约在创作版画组画《圣安东尼的诱惑》第二集时,他开始画油画和粉笔画作品,内容多为盛开的花朵和简炼的佛陀头像,那纯令鲜艳的色彩同他的版画相比判若两个世界。尤其是粉笔画,是雷东艺术的一大特色。

《花》

雷东之所以画花,是他从花看到人,他说“花朵和人的面孔一样,=朵就是一个谜”,“它是灵魂的反射。”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雷东的这种追求。各色各样的花朵,在画面上被处理得如此和谐、协调,似乎组成一曲交响乐的各个声部、各种乐器发出的谐和柔美的曲调一样,因此,也有人把雷东称做“神秘的色彩作曲家”。

《自画像》

以上就是(象征主义(Symbolism)绘画)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