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德意志的统一(三) 统一来临

德意志的统一(三) 统一来临

德意志的统一(三) 统一来临

一、黎明前的黑暗

《奥尔米茨条约》对于统一事业自然打击不小,普鲁士又回到了俄奥普经久考验的同盟之中。但这一同盟注定已无法再维系下去。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使得俄奥之间围绕巴尔干问题产生了无法消弭的裂纹,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神圣同盟随之瓦解。在法国,路易·波拿巴·恢复了帝制,并开始谋求一并夺回法国在他叔叔那个时代的荣耀,而这不可避免地将会导致其与奥地利的冲突。奥地利已经陷入到一种孤立之中,普鲁士再次迎来了转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也已经到来,德意志地区的工业发展走在了前列。金属工业、纺织工业、煤和铁的生产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远洋航运业也一定程度上由于大批向外移民而日益发达;由于货运增多,铁路网也日渐稠密;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同时也促使他的对立面,工人阶级的势力的进一步增强。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挑动了资产阶级的神经,这使得他们被赶向了封建势力,而不是自主领导一场革命来进行统一。同时,对于农奴的解放使得德意志地区古老的土地贵族阶级—容克再度焕发了生机,不少容克贵族进行农业的资本主义化经营,一些容克日益被资产阶级化,如日后闻名世界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是一名资产阶级化的容克贵族。容克们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日益一致,加剧了他们对统一的渴望。

1848年革命中失败的民族主义运动和自由主义运动在这些焕发新生的阶级中间再次获得了活力。1859年9月,北德意志地区在日益高涨的意大利独立运动的鼓舞下,资产阶级自由派们宣布成立民族同盟,宗旨为支持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不惜武力。

支持普鲁士是有理由的,普鲁士在1849~1850年间的种种行为就让其在资产阶级之间加分不少;况且相比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而言,普鲁士的“虚假立宪”还是激起了不少自由派的幻想;普鲁士的强大军事实力也实在令这些人侧目;而高度发达的工农业,也是重要的加分项之一。

奥地利则无法吸引这些民族主义者。这是由奥地利自身境况决定的。奥地利拥有自己的多民族帝国,如果奥地利扛起德意志民族的大旗,那么她就势必无法维护自己的帝国;而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则势必会危及帝国在中欧的利益。对于奥地利而言,在当前形势下,也许保持德意志地区的分裂,维持德意志邦联才是最优解。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自1858年起开始摄政的威廉一世于1861年登基,开启了德国统一的新征程。

二、统一!统一!

威廉一世登基之初,就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于1861年展开军事改革,而进入议会的自由派组成的进步党在1862年成为下院多数派,他们企图利用预算审查取得对军队的控制权,为此一再拒绝通过政府总预算案。在国王焦头烂额、几欲退位之际,俾斯麦以救星的姿态出现在国王面前,抛出漏洞理论:“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在国王和议会就预算案发生分歧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借口宪法漏洞直接甩开议会,将军事改革进行到底。这种悬而不决的方式,成功的搁置了宪政危机,稳定了局势,也赢得了国王的信任。

俾斯麦

而针对搁置危机之后进步党可能掀起的革命,俾斯麦也有清醒的认识。资产阶级需要的是统一和自由,而统一的愿望比自由的愿望更为迫切,如果许诺给他们统一,他们就会暂时抛弃自由。1863年,他甚至把吵吵嚷嚷的议会加以解散。同时,俾斯麦也不忘拉拢工人阶级领袖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来避免进步党和工人阶级的联合。1862年5月,“全德工人同盟“,成立。它在拉萨尔的领导下,执行支持普鲁士霸权的德意志民族统一路线。1863年6月8日,拉萨尔把《全德工人同盟章程》呈送稗斯麦,并在附信中表示:支持普鲁士王朝的“民族的方针”,拥护普鲁士“变成一个社会的和革命的人民的主权”。

对于德国统一的问题,俾斯麦声称,现在已是普鲁士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取得好处的时候了,“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铁血”演说表明了俾斯麦从一个普鲁士容克转变为德国的政治家,从反对德国统一转而领导德国统一,不自觉地“充当革命的遗嘱执行人”。“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由此,稳定了国内局势的俾斯麦开始了他人生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三次王朝战争。1863年,在明确拒绝参加德意志邦联议会之后,普奥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自此,冒险开始了。

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问题纯粹是民族问题。在封建王朝统治的时代里,王朝的代代相传将保证地区权益的有效传递。而现在,时代已然发生了变化。1849年时,围绕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问题就已经爆发了战争。1852年,五大列强签订《伦敦议定书》,暂时解决了问题,即通过王朝共主邦联的方式,恢复了地区的和平。但这一方法治标不治本: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地区占多数的德裔居民不可能同意将自己脚下的土地并入丹麦;而丹麦人也不会愿意让自己统治了近四百年的土地轻易拱手让人。1863年,丹麦国王绝嗣,丹麦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的共主邦联宣告终结,两地各自推举了不同的君主。当年十一月,新即位的丹麦国王通过了丹麦包含民族主义要求的新宪法,石勒苏益格地区在纸面上被丹麦兼并。这一行为明显是对《伦敦议定书》的违反,危机再度爆发。这一举动给了普鲁士和奥地利宣战的借口。

这场仗或许奥地利本不应干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远在日德兰半岛南端,远远超出奥地利的势力范围。但这场仗背后隐藏着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诉求,如果不干预,就是对国内的德意志人的背叛。况且普奥两国正在德意志地区进行角逐,如果不干预,就等于给对方增加支持者。

于是奥地利加入了战争,此举正中俾斯麦下怀。普奥的联合军事行动使得俾斯麦得以洞察奥地利的军事实力。其实他心里明白,英法俄三国已宣布不干涉,在此情况下,即使没有奥地利参与,丹麦也毫无疑问会输,问题是,赢了之后怎么办?如何保持普鲁士的优势地位,赢得国内民族主义者支持呢?

奥妙就在战后的和约上。1864年10月丹麦投降,石勒苏益格-荷尔施坦因成为普奥的共同领地。战后普奥签订的《加施泰因协定》规定了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管辖,荷尔施坦因归奥地利管辖,同时普鲁士有权在荷尔施坦因建设基础设施。争端的火种自此埋下。普奥战争的爆发,变成了一个可控的事件。

接下来就是奥地利了。而在开战之前,还是应当解决国内问题和外部环境。在国内,1866年4月9日,他向德意志邦联议会提出一个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提案,要求在普遍、直接选举的基础上,选出一个全德议会,以便对邦联进行改革:建立全德铁路、邮政、电报和电话的管理机构;实行迁徙自由、营业自由;统一货币、度量衡、关税和商业立法,等等。这个提案虽然没有被采纳,但是却起了很大的迷惑人心的作用。普选制引起工人阶级对于普鲁士的幻想,改革建议博得了资产阶级的好感,从而稳定了国内局势。在对丹战争结束后,德意志许多地区爆发了人民群众反对普鲁士强权政治的运动,但是在俾斯麦提出这个提案后,这个运动就平息了。

在国际上,俾斯麦决心孤立奥地利,创造有利于普鲁士的外部环境。俄国轻而易举的答应了不干涉,除俄奥两国传统的矛盾之外,普鲁士于1863年帮助镇压波兰人民起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英国,俾斯麦通过降低关税赢得了他们的好感。法国要麻烦一点,路易·波拿巴希望在普奥的战争中成为获利的第三方,在战后充当调停人的时候,可以分得一杯羹,在莱茵河左岸获得领土补偿——这实际上就是在默认普鲁士一定会输掉战争。1864年到1865年间,俾斯麦和路易·波拿巴三次会晤之后,波拿巴答应不干涉,而俾斯麦也暗示法国在战后可以获得领土补偿,但仅仅是暗示而已。1866年,俾斯麦又同意大利达成协议,共同进攻奥地利,战胜之后,意大利可以收复威尼斯地区。

包围网形成了。俾斯麦随即指责奥地利管理荷尔施坦因不善。1866年6月14日,战争爆发。普鲁士以迅猛的攻势打败了奥地利和其他中邦、小邦的军队。克雷格尼茨的大捷不但令奥地利和其他邦国恐惧,也令路易·波拿巴感到受到了某种欺骗——他的政策完全建立在普鲁士战败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公开宣布武装调停。普鲁士的战车戛然而止,俾斯麦不惜以自杀相威胁,迫使威廉一世同意签署了一份“可耻到这种地步的和约”。和约对奥地利帝国极为慷慨:不割地、几乎没有赔款、即刻遣返战俘、马上从所有占领区撤军。

这虽是迫不得已——如果拒绝法国调停,普鲁士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如果接受调停,莱茵河左岸的地区就会划归法国——但也符合目前德国统一的大业:如果过分凌辱奥地利和南德诸邦,会增强反普的势力,妨碍统一事业的完成。8月23日,和约签订。条约规定奥地利放弃荷尔施坦因、同意普鲁士兼并汉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同时,德意志邦联及其议会作为奥地利所操纵的反动政治僵尸,长期以来在德意志推行政治分立主义,严重地阻碍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用暴力手段制服了奥地利,判处了德意志邦联及其议会的死刑,实实在在地把它“毁灭”,把它彻底埋葬了。更重要的是,条约还规定普鲁士可以领导美因河以北的诸邦成立北德意志邦联。自此,奥地利帝国被排除在德意志之外,再也不能与法国和俄国相互勾结分割德意志,而使之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了。俾斯麦打赢了这场内战,也就结束了德意志长期以来因封建分立主义而饱受欧洲大国凌辱和宰割所造成的灾难,进一步争得了德意志民族独立生存的自由。同时,俾斯麦将法国对莱茵河流域的领土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激起了他们对法国的恐惧,使得他们和普鲁士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

北德意志邦联的成立,标志着德国统一的初步完成。资产阶级欣喜若狂,自1862年以来搁置的宪法危机至此一笔勾销,俾斯麦也投桃报李,实行了普选制,虽说他拒绝给议员公薪这一举措使得人民群众无法利用普选制,但还是把不少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拉到了他这一边。同时,也承认了议会的预算审查权和立法权。进步党因而发生了分裂,其中多数人另外组成民族自由党,该党成为俾斯麦“自上而下”统一德国路线的忠实支持者。但,北德意志邦联依旧是妥协的产物。普鲁士的容克贵族,甚至俾斯麦本人,实际上并不乐于看到普鲁士的消失,但民族主义的呼声又不可忽视,最终就使得北德意志邦联一方面保持了普鲁士的优势地位,又披上了民族的外衣。

三、最后一战

然而,统一之路还未完成,南德各邦依然置身邦联之外。在俾斯麦看来,对法战争是把南德各邦同北德意志紧密联系起来的绝佳机会。但这场战争只能由法国而非普鲁士发动。同时,借由这场战争而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可不防——这将损害容克们的利益。如果普鲁士消失,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皇帝,那么在国王的心中,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容克们将被置于何处?

因此,俾斯麦在1866~1870年间的许多行为实际上和他一贯表现在人们面前的“铁血”形象不符。在1867年的卢森堡危机中,他对法国做出了让步;1869年巴登大公国申请加入邦联的提案也被他一手否决——以避免刺激法国;甚至在1870年初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一开始俾斯麦也只是希望借由此来恐吓法国,避免其采取过激的军事行动。

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

路易·波拿巴没有被吓倒,或者说,他不能被吓倒。法国国内反对帝国的声浪渐起。欧洲其他强国都各得其所,英国在印度和非洲乃至澳大利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俄国势力扩张到土耳其地区;意大利民族国家的诞生;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德国靠辉煌的成就振兴。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后则由于一系列的错误与失利,其权威在逐渐褪色:对波兰外交行动的空想与无能;对建立法国控制下的墨西哥帝国的妄想;在重新安排德意志地区领土上未获取任何好处;听任意大利成立民族国家,但却由于罗马问题将两国关系降至冰点。路易·波拿巴需要一场胜利来重回自己在克里米亚战争后赢得的地位,从而转嫁危机,稳定帝国。

因此,法国民族主义者和好战分子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向普鲁士发难,要求威廉一世不得支持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甚至以战争相威胁。威廉一世随即让步,而波拿巴却认为这是普鲁士尚未做好战争准备的表现,于是再次紧逼威廉一世,希望其以霍亨索伦家族首脑的名义保证,无论此后出现任何情况,利奥波德亲王均不可成为西班牙国王。威廉一世拒绝担保,并将他和法国大使在埃姆斯(其时威廉一世正在埃姆斯温泉疗养)的谈话以电报的形式发给俾斯麦。俾斯麦遂利用这篇电报加以删改,激怒拿破仑第三于 1870 年 7 月19 日首先挑起战争,普法战争爆发。这就是著名的“埃姆斯电报”事件。法国成为了挑起战争的一方,而德国则是作为防御的一方,俾斯麦在政治上就打赢了这场战争。

色当战役结束后,投降的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在一起

战争的过程不必赘述。法兰西第二帝国迅速崩溃,在他的废墟上,巴黎公社的红旗迎风招展。南德诸邦的民族热情在与北德意志诸邦并肩作战中激发,1870年11月,南德诸邦与北德意志合并,德意志帝国成立。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最终统一。

四、小结

回望德国统一的历程,与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从一开始的少数知识分子到全社会的统一共识,这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历程尽管保守,尽管充满大量封建残余,但他无疑仍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对世界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进而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在当下民族主义思潮又起的情况下,回望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建立的历史,也定会有别样的启发。

以上就是(德意志的统一(三) 统一来临)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