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毛主席求学东山学堂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悟道

毛主席求学东山学堂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悟道

毛主席求学东山学堂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悟道

当年的毛润之

1910年秋,坐落在湖南省湘乡市东台山之麓的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来了一位年已17,高挑身材,农家装束,名叫毛润之的青年。他是来求学的。面对这位一身泥土气息、满脸虔诚的英俊少年,甫任堂长的李元甫先生有点犯难了。且不说这个学生已经超龄,而且堂规规定是不收外县学生的,再者入学考试时间已过。拒收吧,阅人无数的李元甫先生,只一眼就被面前这位学生外拙内秀,农束不掩其英的气质深深吸引,舍不得;收下吧,又犯了招生堂规。怎么办?李元甫很快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命题作文:“言志”。由此看看这位学生的真才实学和志趣情韵,果真是有志有才,破格录取此子也就有了理由;如果不是,那就真的对不起,只能请回了。

毛润之接过试题,想到了千难万难到这里的目的,想到民族了的苦难,想到了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责任……顿时心潮滚滚……只见毛润之绾袖奋笔,救国救民的宏愿立即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千言《言志》,一气呵成,很快就交到了李元甫先生手里。李元甫先生接过试卷一看,字字冲默,句句铿锵,抑浊扬清,吐纳大始。李元甫先生顿感此子之才,深不可测,经琢辅必将盖世;此子之志,贯乾坤而泽万民,祛百疾而振华夏。李元甫先生大惊失色,心里连连惊呼:“栋梁之才,栋梁之才呀!”李元甫先生喜不自禁,立即叫来国文老师谭咏春先生等学堂教学支柱一同赏阅试卷。谭咏春先生阅过试卷,当即写下了“天下第一名”的批语。东山学堂的堂规打破了,李元甫先生等人一致同意破格录取这名叫毛润之的学生。

感谢李元甫等先生慧眼识才,这一破格录取,不但开启了一代伟人的宏图大业,也催生了新生共和国的来临,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脍炙人口的招生佳话。

需要说明的是“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学,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来此求学的学生都是完成了启蒙教育的孩子。毛润之入校之时已经是一位博览群书的青年才俊了。

毛润之怀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而来,东山学堂浩学穷理的知识海洋,不但开阔了毛润之的眼界,也开启了毛润之的慧根,让毛润之知道了世界之大,学海之宏,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一天,毛润之又在苦读求索,读的是《汉书•河间献王传》,这是他第一次读到这本典籍。当毛润之读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时,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立即在脑子里产生了电石火光的念想:治学要这样,治世救民呢?“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厚积薄发,伟大的开悟完成了!

实事求是进入了毛润之的学习和生活,毛润之学业突飞猛进,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不断深化。三年后,毛润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成了大教育家杨昌济先生的得意门生。“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昌济先生,对毛润之这个得意门生倍加喜爱,倾囊相授,还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引荐给学校的学术大师们。名师的进一步点化,毛润之不但学养骤增,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日臻丰满,还卓有成效地把实事求是运用于实践,且初试牛刀,就化解了一场兵灾。

1917年11月18日,一支3000多人北洋溃军由南向北溃退,长沙是溃军必经之地。古今中外的溃军在溃退的路上,只要有机会,无不是劫掠成性,收刮民脂民膏,为散伙之后的生活作打算。而当时的长沙城又没有可以抗敌的军队,眼看长沙城就要遭受一场兵灾。

剧照:毛润之率领学生兵缴了溃军的械

整个长沙城一片慌乱,只有毛润之成竹在胸。经过冷静分析,毛润之认为溃军虽然具有潜在的巨大危险,但溃军并不知道长沙城内的虚实且正处张皇失措的溃退路上,如惊弓之鸟,只要击中溃军痛点,就能克敌制胜。毛润之立即组织起学生自愿军护城护校,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隐蔽接近溃军,然后突然齐声呐喊,大放鞭炮,加之警察的鸣枪配合,溃军摸不着头脑,以为自己被强大的敌军包围了。溃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为了活命,乖乖地一齐缴了械。毛润之率领手无寸铁的学生“兵”出奇制胜化解兵灾,既是旷古烁今的佳话,也开启一代无人匹敌的伟大的军事统帅,带领他的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洗尽百年屈辱,走向辉煌的壮阔征程。

待后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润之以卓越的文化感悟和成功的革命实践,把实事求是铸造成为惠泽中华万世兴盛的方法论,成为毛泽东思想不朽的灵魂。

1941年5月19日毛主席讲解实事求是

走出东山学堂22年后的毛润之,以无与伦比的德能成为了万众拥戴的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主席。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主席深情地告诫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要求全党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详解:“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正式成为全党的方法论,由此极大地加速了中国共产党改天换地,风卷残云的历史进程。8年之后,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崭新历史篇章开始了……

1958年9月10日毛主席为母校题写的校名

东山学堂不但培养了开国领袖毛泽东,还培养了开国大将陈赓、谭政,著名国际诗人萧三,著名社会活动家易礼容,革命烈士毛泽覃、杨幼麟,杰出学者萧子升等一大批英才俊杰,由此而驰名天下。也吸引天下好奇的人们纷至沓来一探究竟,以解其妙。其中不乏“经天纬地”的风水先生。这些风水先生到此看过之后,大为惊奇,叹道:学堂左青龙蜿蜒、右白虎驯俯、前玄武垂头、后朱雀翔舞,形如仙子静坐,势如万马自天而下,乃出天子、出千乘万户候、出爵禄三公之地也。风水先生的这种说法很是能够唬住不少人,但却是荒谬的,证明他们连实事求是的皮毛都没有弄明白。然而,它在当下社会,却是颇为流传,误导和危害社会。对此,我们也有必要解析东山学堂成功的原因,以正社会视听。

东山学堂依山傍水,静而不喧,环境好,当然对学堂教学大有益处,但这不是出人才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因堂址占山占势的神秘力量的作用。东山学堂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在于她有李元甫先生、谭咏春先生这样的为国育才的人师和她的先进的教学方式、知识蕴藏以及天资聪颖,胸怀大志的毛润之这样的生源。

东山学堂由清末湘乡许时遂、黄光达、陈膺福、王晓棠、蔡中銮、庾亿、潘学海、许襄云、杨容熙、彭国霖等爱国志士出资筹资兴建。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这些爱国志士认识到国家必须培养能够“兴国而强兵,足民而丰财”的实才救亡图存。为此,学堂实行“培养实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的全新教学模式,开设算学、商务、方言以及声、光、电、化等自然学科,分科造士,开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李元甫先生、谭咏春先生等不但慧眼识才,而且教学方式先进。毛润之等学生又禀赋过人,志存高远,在名师的辅导下,特别善于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宝藏,消化吸收,抓住要领,提炼升华,经世致用。正是由于上述基本原因,才有东山学堂的群星璀璨。当然,群星中最为耀眼的是毛润之。

东山学堂是毛主席最先出门求学的地方,对于伟人的成长和新中国的诞生何等重要!深情感谢东山学堂!是她张开怀抱迎接了千古伟人铿锵的脚步,是她给予了千古伟人泽被华夏千秋的学养,是她催生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

以上就是(毛主席求学东山学堂鲜为人知的轶事和悟道)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