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四次中东战争-各方势力的恩恩怨怨 (第四中东战争次)
极简四次中东战争-各方势力的恩恩怨怨 (第四中东战争次)
•序言:中东,曾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无数人类文明的龙兴之地,现在却是世界上局势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自从二战刚刚结束,中东地区就几乎再也没有过一天安稳日子。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到现在以色列同阿拉伯世界一共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小型武装冲突多到数不过来)。虽然现在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已然大大降低,但阿以双方的矛盾仍然不小(现如今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埃及和约旦承认了以色列),再加上不同的大佬为把中东地区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各种性质的战争接连不断。犹太民族和阿拉伯人,一个流落世界2000多年,心中从未泯灭的希望即是重回应许之地;一个曾经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强大帝国,现在却为砸碎殖民主义的枷锁而斗争。这两个民族有着共同的发源地与遭遇,却在同一片土地上厮杀了将近半个世纪。(由于第五次中东战争重要性及影响力不及前四次,在此不做介绍)
火药桶:阿以矛盾
1.“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在犹太教教义《摩西十诫》中,所谓的“应许之地”即是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所描述的先知默罕默德升天同真主会面的场所是耶路撒冷;十字军不远万里跑到中东和阿拉伯人打架一部分原因也是争夺“圣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自然被称呼为“三教圣地”。正是由于自身“三教圣地”的地位,耶路撒冷也多次成为不同势力争夺的对象。
(作为曾经犹太圣殿遗址的已然成为犹太教的圣地)
2.犹太复国与巴以分治
广为人知的以色列是近现代才建立的国家,但犹太人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然存在。在摩西开海为陆,犹太人抵达巴勒斯坦地区(原巴勒斯坦地区大于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的面积总和)建立了犹太人国家。早先犹太人的国家为古巴比伦所灭,大部分犹太人“巴比伦之囚”,但又在波斯灭亡巴比伦后得以复国,经过一系列黑吃黑,犹太人最终被罗马帝国赶出巴勒斯坦,开始了长达两千年的流浪。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巴勒斯坦地区便轮番被各种地方一霸所占领。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英国。大部分犹太人逃入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部分流落到俄国、波兰等东欧国家以及亚洲地区。由于大部分犹太人不肯被同化,流浪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没少遭罪(比如某奥地利下士和沙皇俄国在屠杀、迫害犹太人方面名列前茅)。为尽早摆脱被异族统治的局面,早在1880到1890年代已然形成了回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国家的犹太复国思想。在英国殖民时代,为方便殖民统治并压制阿拉伯人的起义,英国向向巴勒斯坦地区引入犹太移民,一战中为了撕了奥斯曼帝国也是两边许诺,冲突的种子就此埋下。
•二战结束后随着英法等老牌霸主国力的衰退和殖民地独立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两家被迫结束了在中东地区的委任统治。随着英国人的撤出,巴勒斯坦地区土地划分问题被提交至成立不到两年的联合国。经过讨论与表决,在阿拉伯国家代表多次抗议的情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
•
•
•
决议规定将原巴勒斯坦地区55%的土地划给犹太人,将剩余45%的土地划给阿拉伯人,耶路撒冷为国际托管地带。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一博物馆中以色列宣布建国,十六分钟后美国宣布承认以色列,随后苏联也宣布承认以色列。
第一次中东战争:“三天之内撒了那个异教徒,光(争)复(当)圣(大)地(哥)”
•在得知国际社会决定让阿以双方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国后,多个阿拉伯联盟成员国暴跳如雷,坚决拒绝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及黎巴嫩等国合起伙来出兵巴勒斯坦,准备“扬了以色列这样一个非法国家”。一开始阿拉伯联盟凭借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打得以色列生活不能自理,(举个简单粗暴的栗子,第一次中东战争前期经常可以看到穿着裤衩背心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展开战斗)但结局却是一个surprise。
•双方力量对比
•以色列阿拉伯联盟
•3万余人(民兵为主)4.5-5万人
•大约30架飞机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均占据
•3艘军用船只绝对优势。
•外约旦阿拉伯军团从总司令格拉
火炮主要为轻型迫击炮,布到各级军官几乎都是英国人
•严重缺少重型武器
•(以上为以色列全部家底)
“穷到只剩钱了咱还能怎么办!”
•阿拉伯人凭借着碾压般的优势长驱直入,甚至控制了整个耶路撒冷。此时以色列已无力阻挡阿盟的攻势向联合国申请停火,奇葩的是阿拉伯人居然同意了。最终联合国通过了为期四周的停火决议,以色列利用为期四周的时间向全世界的犹太财团筹款到处买买买,征集青年男女接受军事训练(满十七岁的青年男女都要接受军事训练,42岁以下男子必须服役或参与修筑工事),同时实现了军队的摩托化。阿拉伯人除了吵架扯皮跳大神啥也没干…经过脱胎换骨的以色列国防军实力大增,兵力也几乎翻了一番,除了筹款扩充军备,以色列政府还将散落各地的犹太武装进行了整编,真正意义上的以色列国防军正式诞生。
•
•
•停火结束后以色列国防军追着阿拉伯联盟一通乱打,将阿拉伯军队赶出了以色列国土,战争结束后以色列控制区大大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面积(约为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80%)。
第二次中东战争:“要想富,收回收费站”
自拿破仑战争时期,埃及便成为了欧洲众多大佬的扩张目标。1859年,法国人出资主持了运河的开凿。1869年,运河正式通航。由于开凿条件恶劣,在十年时间内大约有10万民工丧生。1882年埃及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运河为英法所控股的 “苏伊士运河公司” 所有,95%以上的收入为英法所瓜分。 埃及虽然在二战前获得独立,但根据《英埃条约》规定诸多重要领域(包括苏伊士运河)仍为英国控制,法鲁克王朝也拿英国人没办法。1950年代初,由于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以及埃及民众摆脱英国人控制的强烈欲望,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英国的傀儡法鲁克王朝,建立了共和国,宣布埃及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具有经济头脑的纳赛尔认为,想要让埃及富起来,必须收回身边流着钱的苏伊士运河。在埃及成立共和国之初英美为了拉拢纳赛尔政府以加入巴格达条约等条件为向埃及出售军火并为阿斯旺水坝提供贷款的条件。由于纳赛尔的拒绝以及埃及在1956年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英取消了贷款,埃及与英美的关系恶化,开始逐步亲近苏联。
在与英国人的多项谈判破裂后,纳赛尔政府一不做二不休,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随着苏伊士运河主权的回归,纳赛尔在埃及人民的心目中地位进一步升高,钱包破洞的英法决定教育不听话的纳赛尔。
得想个办法让这两个工人给我打白工
虽然埃及成立了共和国,但延续了先前“消灭以色列”的对外政策。同时埃及封锁了以色列南下印度洋的出海口蒂朗海峡,搞得以色列一直很上火。自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后,进一步扩展了对以色列的封锁政策。早在1950年,埃及从沙特手中得到了蒂朗海峡,以此封锁以色列南部港口。运河回归后埃及同样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虽然以色列地处石油资源极度丰富的中东地区,却是中东为数不多的贫油国。以色列之所以被埃及封锁蒂朗海峡着急上火正是因为蒂朗海峡是其获取伊朗石油的重要通道。
(蒂朗海峡对以色列海上航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56年,复国已然8年的以色列已然拥有常备军10万,坦克400多辆,火炮150
以及作战飞机155架。埃及常备军接近15-20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余门以及200多架作战飞机,但能作战的仅有100架左右。同时埃及军队大量坦克手,飞行员以及其它精英人才仍在苏联接受训练,大部分埃军士兵对先进武器并不熟悉,在兵员素质上以色列吊打埃及不是问题。
在得知英法与埃及矛盾激化后,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摩勒和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商讨了对埃及的联合作战计划,以色列出人手,英法主要提供空中支援。1956年10月29日一支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色列伞兵部队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在米特拉山口向埃及发动突然进攻。沙龙也是个狠人,不等人员和装备完全到位便下令向米特拉山口的埃及军队进攻 。沙龙的一顿猛如虎的操作打了埃及军队一个措手不及,不过埃及军队的交叉火力仍让以色列伞兵遭受了一定的伤亡。
(米特拉山口战役以军指挥阿里埃勒-沙龙,后来还曾担任以色列国防部长和总理)
以色列这边同埃及交火后,英法紧接着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介入,遭到埃及拒绝。随后英法两国对包括开罗、塞得港在内的埃及主要城市进行轰炸。为集中力量对抗英法联军,纳赛尔政府决定让军队撤出西奈半岛,同时堵死了苏伊士运河。1956年11月5日及6日,英法开始向塞得港空投伞兵并于次日向塞得港和富阿德港派遣总计2.2万人的海军陆战队。
•虽然英法以打得埃及毫无还手之力,但埃及人却一直不妥协。同时美苏两国对英法这种强行续命的行为感到十分不爽,这两家在得知英法对埃及动武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英法进行了威胁,苏联甚至扬言对英法进行核打击(尽管当时的苏联无论是核武器还是常规军事力量对美国均处于弱势)。由于苏伊士运河被封锁,英法国内的民众也开始反对政府继续参与苏伊士运河战争(当然是油价涨了)。由于战局进展不利加上内外压力巨大,英法被迫停战,随后承认了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可以说英法在这场战争中血本无归,埃及虽然收回了运河但自身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被英法持续轰炸数日的塞得港请自行脑补),最大的赢家是以色列,不仅在战争中使埃及解除了蒂朗海峡的封锁,在战争也发现了新生的埃及仍旧不堪一击的事实。
第三次中东战争:四两拨千斤
•由于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胜利,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威望日渐增长,逐步以阿拉伯盟主自居,延续消灭以色列的政策。纳赛尔在外交中采取“泛阿拉伯主义”政策,积极支持多个阿拉伯国家内的“法塔赫”势力(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以色列展开袭击,同时纳赛尔政府向苏联订购了价值总计1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苏制t55坦克及米格系列战斗机。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再次受到严重威胁。早在战争爆发前一段时间,纳赛尔撕毁了先前同以色列的协定,恢复了对蒂朗海峡的封锁,多次向其他阿拉伯国家表示准备灭亡以色列。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几乎全部空军力量于开罗时间早上8:45分,利用埃及防空雷达换岗的空隙对埃及多个防空雷达阵地、机场(跑道为重点轰炸对象)等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半小时后,第二波以色列作战飞机前来补刀,经过两波打击,埃及空军丧失了95%的战斗力,已无力夺回制空权。夺得制空权后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杨下令以军地面部队开进埃及的西奈半岛。
•
(摩西-达扬)
•
•然而纳赛尔政府针对以色列的突袭开始了迷惑行为,对内外均宣布埃及在同以色列的空战中取得了胜利,号召阿拉伯小伙伴们上来帮忙。倒霉孩子约旦国王侯赛因首当其冲,在收到埃及的“捷报”后果断下令炮击特拉维夫,约旦空军全部25架战斗机参与对以色列的空战。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赔了装备又割地。在制服埃及后,以色列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批准了向北进攻夺取叙利亚戈兰高地的作战计划。由于以色列牢牢掌控制空权,所以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军队被轻松KO。在东部战线,以色列军队在参谋总长伊扎克.拉宾的指挥下占领了东耶路撒冷,从约旦手中收复了犹太教圣地哭墙,战略纵深单调递增。
•
以军收复哭墙并吹响羊角号以示庆祝
•
•1967年6月11日,阿拉伯方面被迫停战,“六日战争”结束。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东耶路撒冷以及约旦河西岸地区从此该挂六芒星,以色列获得成就:第二次单挑阿拉伯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结的梁子也达到顶峰。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
•在“六五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不但被以色列打到连亲妈都不认识,还被以色列占领了大量领土(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的约旦河西岸)。由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对调停双方的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有一定抵触情绪(该决议规定以色列撤出所有侵占阿拉伯国家的土地,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加上以色列在多次战争取得胜利后在谈判中话语强硬使得阿以之间的谈判屡谈屡崩,此时美苏为保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大力维持阿以之间“不战不和”的局面,阿拉伯人决定找机会再和以色列打一架,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
•为了迷惑以色列,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地区的军事演习常态化。最开始以色列的摩萨德密切关注,在观察到埃及的行动雷声大雨点小后,摩萨德早已不把埃及的军演当成一回事,以色列全国上下抱着对阿拉伯人“来就打爆”的原则放松了警惕。埃及人的另一大情报助攻来自苏联。虽然埃及和苏联于1971年签署了《埃苏友好合作条约》,但埃及总统萨达特指责苏联迟迟不交货,苏联方面不希望埃及重新发起对以色列的战争,双方相互指责,萨达特一气之下宣布驱逐所有苏联军事顾问。在犹太人看来,萨达特这一举动无异于“自残”。
•
突破巴列夫防线的埃及军队
•
•
•1973年10月6日,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联盟在以色列举国放假的赎罪日从南北两线向以色列进攻,埃及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色列耗资三亿美元修建的巴列夫防线,多个以色列王牌旅被歼灭。在埃及动手后,叙利亚也在戈兰高地开辟了第二战场。虽然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未出兵,但给予了埃叙等国大量金融支持。
•父有难,子相助
•由于以色列军队遭到突然袭击,各方面物资瞬间陷入紧张状态。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到欧洲求爷爷告奶奶但四处碰壁。以色列被逼无奈向美国求救,美国虽然刚刚从越战泥潭中脱身,见到亲爹有难还是援助了以色列大批物资,部分援助的战斗机甚至来不及交接,由美国飞行员直接驾驶飞赴战场。在看到财大气粗的老山姆对以色列输血后,苏联也开始了对阿拉伯国家的援助,大批苏联运输机也开始飞向埃及和叙利亚,不少阿拉伯国家也派出志愿军参战。
•
“五分钱”计划
•
•在美国人提供刀枪棍棒的同时,美国还将埃及第三军团和其它埃及部队之间存在空隙的情报提供给了以色列。随后一个由沙龙少将指挥的小分队绕开了埃及的防线,潜到了埃军后方,以军的突击队清理了多个埃及萨姆导弹发射基地,使得埃及空军的优势一去不复返。在空军的支援下以色列成功保卫了埃及第三军团,推进至离开罗101公里处。
•
装甲与血:戈兰高地
在以色列陷入同埃及的战斗后,叙利亚出动五个师及100多个连对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军队发起了进攻,其中精锐部队“阿萨德卫队旅”大量装备了性能领先的苏制T62主战坦克,而以色列在戈兰高地仅拥有两个装甲旅和11个炮兵连的兵力。虽然叙利亚在兵力和装备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以色列的装甲旅仍然阻挡了叙利亚的攻势(由此可见阿拉伯老爷军同以色列军队在战斗力上的巨大差距)。
戈兰高地装甲战
由于埃及在控制西奈半岛后停止了进攻,以色列决定集中力量对叙利亚军队发起反攻。在击退叙利亚军队后以色列军队炮击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开进到了距离大马士革仅34-40公里处,叙利亚短期内无力反攻,使得以色列不再面对两线作战的劣势。
一转攻势
因第二次中东战争擅作主张的沙龙重出江湖,带领一个师暗度陈仓,保卫埃及第三军团,距埃及首都开罗只剩101公里。
•由于队友叙利亚暂时下线,埃及只得单独对抗以色列。在沙龙的部队绕开埃及的阵地包围了第三军团,埃及被迫接受了停火。在埃及接受停火后没多久叙利亚在苏联的援助下恢复了元气,准备对以色列发起反击带动埃及重新对以色列作战,但是担心事与愿违,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取消了反击。所以,阿拉伯人磨刀霍霍准备多年的复仇战,还是…输了…
•
石油武器
从军事角度看同以色列交战的主力只有埃及和叙利亚,但阿拉伯世界几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部参与了对抗以色列的行动。在看到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步恢复了实力后,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伊拉克、巴基斯坦、科威特、朝鲜等国均象征性派出军队前往助战;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国宣布逐月减产并停止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提供石油。阿拉伯人这一击并没有使美国停止对以色列的支持,却要了西欧国家和日本的老命。因为自身资源匮乏,西欧(荷兰除外)和日本被迫调整中东政策,首次站在了阿拉伯人这一边。阿拉伯国家将石油进口国分为“友好”、“中立”、“不友好”三类,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直接划为“不友好”,掐断石油供应;同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或是支持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作战的国家则被划为“友好”国家,在石油进口上可享受一定的优惠。
打不过,那就谈
•因在对以战争中屡次失败,埃及选择了同老对手以色列和谈。1978年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下,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于戴维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在次年签署了《埃以和约》,埃及在1980年正式承认了以色列。《戴维营协议》和《埃以和约》缓解了埃及和以色列的矛盾,埃及也借此收回了西奈半岛,不过代价是埃及被逐出了阿拉伯联盟,阿盟总部从开罗搬迁到了突尼斯,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降至冰点,多个阿拉伯国家同埃及断绝了外交关系。
•
•以色列通过“赎罪日战争”意识到尽管每次阿拉伯人最后都被打得哭爹喊娘但单纯用武力消除阿拉伯威胁不是长久之计,希望同阿拉伯世界开展和平谈判;埃及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也想谋求和平环境,发展本国经济,埃以双方一拍即合。由于埃以和解,以色列总理贝京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现实打脸…
虽然埃以两国的和解使大部分埃及与以色列人民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但埃及国内的极端分子怒了,认为萨达特背叛了阿拉伯世界和死于对以色列战争中牺牲的埃及军民。1981年在开罗举行的阅兵式上,数名士兵突然跳下卡车冲向主席台(主席台的实际高度与学校操场的领操台相差不多)对准萨达特就是一梭子(据说还扔了几枚麻雷子),萨达特当场去世。
当然打脸行动以色列也有份,1975年,萨达姆利用石油和军火订单等糖衣炮弹从法国进口了一座核反应堆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同法国签署了《法伊核能合作协议》。以色列方面自拉宾担任总理时期就针对伊拉克的核武器计划展开了外交攻势,但法国仍然同意了向伊拉克出口核反应堆与核材料。1977年强硬派贝京赢得了总理选举,强硬的利库德集团取代了先前一直执政的以色列工党。在贝京看来,一旦萨达姆拥有了核武器,他很有可能变成第二个希特勒。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飞过沙特阿拉伯和约旦的沙漠对伊拉克的核反应堆展开了空袭,干净利落地扼杀了萨达姆的核计划。
巴比伦行动
1982年6月,以色列以驻英国大使被巴解组织刺杀为由联合黎巴嫩基督教武装并出动10万军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袭击,其中基督教亲以武装“长枪党”甚至冲入难民营攻击巴勒斯坦难民。直到今天,约旦河西岸、巴以边境等地也时不时传来冲突的新闻。
以上就是(极简四次中东战争-各方势力的恩恩怨怨 (第四中东战争次))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