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县志辑·释地 历史沿革
韩城县志辑·释地 历史沿革
韩城释地·县第一
韩城县隋置。
《太平寰宇记》:隋文帝置以古韩城为名。
《文献通考》记载,韩城县是西周古韩候、梁伯国的疆域,有诗云“溥彼韩城”。
即周韩侯地与梁伯国为界。
《诗》:溥彼韩城。
《史记·晋世家》:夷吾将奔狄(古代北方部族),冀芮曰不如走梁,梁近于秦。《括地志》:韩城古韩国也。《元和郡县志》:县,古韩国及梁国。张守杰《史记正义》:少梁古梁国赢姓。司马贞《史记索隐》:梁国在冯翊(yì)郡,夏阳县。
《太平寰宇记》:县,古韩国及梁国。《文献通考》:县古韩国。
春秋时谓之韩原。
《博物志》:夏阳西南有韩原,韩武子采邑。《元和郡县志》:春秋秦晋战于韩原,即此地也。《太平寰宇记》:古今地名,云韩城,韩武子食采于韩原,亦秦晋战于此。《文献通考》:秦晋战韩原即在此地也。
魏为少梁。
《史记·魏世家》:文侯六年,称少梁。
《汉书·地理志》:夏阳故少梁。
《魏书·地形志》:夏阳故少梁。
《晋书·地理志》:夏阳故少梁。
《太平寰宇记》:少梁亦春秋秦晋战处也。
《文献通考》:县,谓之少梁。
秦惠文王更名夏阳置邑。
《史记·秦本纪》: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更名少梁曰夏阳。
《汉书·地理志》: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名夏阳。服虔“汉书注”夏阳虢邑也(北虢国,被周平王分封在夏阳),在大阳东三十里。
《水经注》:秦惠王十一年更名。
《晋书·地理志》:秦惠文王更名。
始皇属内史为夏阳县。
秦始皇时期,将国都咸阳及其附近县组合为一个大的行政区,名为“内史”,夏阳县隶属之。
《太平寰宇记》:今县西南二里有夏阳城存。
汉朝属左冯翊。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有夏阳县。
《续汉书·郡国志》:左冯翊有夏阳县。
《魏书·地形志》:二汉属冯翊。
《元和郡县志》:汉为夏阳县之地。
《太平寰宇记》:汉为夏阳县之地。
《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和五年徙上郡居夏阳。
《水经注》:横溪水东经夏阳故城北。
王莽改县名为冀亭。
《汉书·地理志》:夏阳莽曰冀亭。
《水经注》:夏阳王莽之冀亭也。晋属冯翊郡,后析(分开、分散)置华山郡县属焉。
《通典》:冯翊魏除左。
《魏书·地形志》:晋属冯翊后属华山郡。
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华山郡,晋分弘农之华阴、京兆之郑、冯翊之夏阳置。
魏亦属华山郡,后省入(减少、精简)合阳。
《魏书·地形志·华州》:华山郡有夏阳县。
《周书·薛端传》:薛龙驹徙居冯翊之夏阳。
开皇十八年析合阳置韩城县属冯翊郡。
《隋书·地理志》:开皇十八年置。
《唐书·地理志》:韩城隋置。
《元和郡县志》:隋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
《太平寰宇记》:文帝分合阳置县。
唐初属西韩州后废州县仍属冯翊郡,冯翊郡者所谓同州也,州名自此始。
《唐书·地理志》:武德七年,割韩城县属西韩州;八年,自河西县移州理于此;贞观八年,废州还属同州。
《新唐书·地理志》:武德元年更郡名为同州,八年以县属西韩州,贞观八年州废来属。
唐末更名韩原。
《新唐书·地理志》:天佑二年更名韩原。
《唐会要》:天佑二年十二月改为韩原县,
五代梁属河中府,后唐复韩原为韩城还属同州。
《五代史·职方考》:同州,五代具有。
《文献通考》:梁以县隶河中府,唐还隶同州。
《太平寰宇记》:梁割属河中府,后唐天成元年复旧。
宋属同州冯翊郡定国军节度。
《宋史·地理志》:同州韩城县中。
金升为桢州。
《金史·地理志》:桢佑二年升为桢州。
《元史·地理志》:韩城,金曰桢州。
元废桢州以县属同州。
《元史·地理志》:至元元年废桢州,二年再立,六年又废止设县。
《一统志》:元至元二年州废,六年以县属同州。
明因之。
《续文献通考》:元废桢州止设县,明因之。
《明史·地理志》:同州有韩城县。
《大明一统志》:同州有韩城县。
《一统志》:元以县属同州,明不改。
本朝(清朝)不改。
城第二
韩国故城
《括地志》:韩城在今县南十八里。
《元和郡县志》:韩国故城,今在县南十八里。
《太平寰宇记》同《元和志》。
梁国故城
张守节《史记正义》:梁国在韩城县南二十二里。
《元和郡县志》:梁国故城今在韩城县理南二十二里。
《太平寰宇记》同《元和志》。
少梁故城
《括地志》:同州韩城县南二十二里有少梁故城。
《元和郡县志》:今在韩城县二十三里有少梁故城。
籍姑城
《史记·秦本纪》:灵公六年,城籍姑。
《括地志》:故地在县北。
繁庞城
《史记·六国表》:魏文侯十二年,公子撃(同“击”)圍(同“围”)繁龐(庞),秦厲(同“厉”)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共公十六年)補(同“补”)龐城。
县旧志:龐城在县东南。
汉夏阳故城
《水经注》:渭水东南逕(同“迳”,经过、行经。)夏阳故城北。
《太平寰宇记》:今韩城县西南二里有夏阳故城。
唐夏阳故城
《太平寰宇记》:夏阳城汉县名,唐初废县,后复置,今在东北一百二十里。(按此在合阳、韩城两县界)。
元韩城故城
“府志”在薛封土嶺(同“岭”)下
黑水城
《魏书·地形志》:夏阳县有黑水城。
梁山宫城
《太平寰宇记》案《三秦记》梁山宫城又名织锦城。(按此应在合阳、韩城两县界)。
乡里屯镇戍府第三
北周十二屯
《周书》薛善领同州夏阳十二屯监
唐十二乡,宋五乡
《太平寰宇记》:旧十二乡,今五乡。
华池府
《新唐书·地理志》:同州有华池府。
金寺前镇
《金史·地理志》:县有寺前镇。
良辅镇
《金史·地理志》:县有良辅镇。
龙门戍
《隋书·地理志》:韩城县有關(同“关”)官。
《元和郡县志》:極(同“极”)隂(同“阴”)峻,后周于此置龙门关,今废。
《通典》:韩城东北有龙门城,又有龙门关,周、齐时攻守处。
《新唐书·地理志》:韩城县有关。
《太平寰宇记》:龙门关一名龙门戍,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年号)置在龙门山下,关口在龙门城即戍所也。司马彪《莊子注》(同“庄”)吕梁即龙门也在县东北。
明,四乡,五十里。
县旧志:明初,四乡五十里,曰“山覭乡”、曰“德津乡”、曰“沃壤乡”、曰“梁下乡”。
四十里
县旧志:成化中并为四十里。
三十六里
县旧志:嘉靖中并为三十六里。
山覭乡管“里”九曰:王封里、土门里、姚庄里、梗村里、赵村里、寺庄里、干谷里、郭庄里、西庄里。
德津乡管“里”九曰:白礬(同“矾”)里、江李里、昝[zǎn]村里、薛曲里、谢庄里、张村里、带村里、留庄里、周安里。
沃壤乡管里九曰:范村里、相里、周村里、东少梁里、芝川里、吕庄里、赵庄里、郝庄里、清水里。
梁下乡管里九曰:高门里、西周里、西少梁里、陈村里、苏村里、涧南里、城西里、南隅里、北隅里
注
里:里为人们聚居的地方,故古代户籍管理即以里作为基层组织的名称。一里究竟包含多少家,历代各有不同,说法也各异,一说是二十五家,也有说五十家、八十家、一百家,等等。
镇戍:驻防军队的营垒、城堡。镇戍制起自北魏,历经数代。明代镇戍制度,凡边塞,沿海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要害地方,平时都设重兵镇戍。
《括地志》:由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编,全书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
《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年 - 820年),编撰者是元和名相李吉甫,本书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川、物产,都有一个简要的叙述。此书原有附图,但已经遗失。
《水经注》:本书因注《水经》而得名,由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太平寰宇记》:由宋初文学家、地理学家乐史所著,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韩城古城
以上就是(韩城县志辑·释地 历史沿革)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