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春秋战国·布币) (中国古代钱币春光)
中国古代钱币(春秋战国·布币) (中国古代钱币春光)
据先秦史籍中记载,在当时商品交换过程中,流通一种布币。对于布币,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所反映,后来的班固在《汉书》中更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这件泉品名为三孔布,其首部和两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该币种于战国晚期于赵地铸造,材质为青铜。这种布币发现极少,所见面文有二十余种,背文纪值,分“两”和“十二朱”等(图为“一两”字样),首开“铢”,“两”纪重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五十名珍之一
三孔布(背“十二朱”)
这件泉品名为耸肩尖足空首布,该币种于春秋早期至战国初期于晋地铸造,材质为青铜。。这种空首布是由农具铲演化而来,仍保留着插木柄的銎。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晋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其地成为晋政治、经济中心。新田遗址曾出土过一批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大量的空首布土范及铸钱遗物,这说明当时晋的金属铸币业已具相当规模。
这件泉品名为方足布,该币种于战国中后期于燕国及三晋地区铸造,材质为青铜,亦有少量铅制者。方足布在先秦古币中一向居于显赫地位,为人所重视。初期大布如卢氏捏金、洮捏金等,现今颇为少见的锐角布(有耳布)如垂、公等,也是很难得。中期的半布传世较少,燕布也不是很多,三晋所产的方足布,直读、传形、合背、倒书,。后期秦国所出的安阳大布较为多见,而梁邑大布则少见。“方足布”中称为“稀世珍品”的“右明新治”四字布更为珍贵。
这件泉品名为锐角布,该币种于战国中后期于韩,魏地区铸造,材质为青铜。特征为布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为大型布,韩国铸,尖裆为小型布,魏国铸。
这件泉品名为桥形币,该币种于春秋时期周王畿地区所铸的一种青铜币,桥形,单面见有外郭,上端中有穿孔,又称“磬币”或“璜币”,大多是无文字的,也有有文字符号的。桥形币吊环,可穿绳保管,也可系线悬挂,大概说明桥形币早期佩饰品和等价物,具备双重职能属性。
这件泉品名斜肩弧足空首布,该币种于春秋早期及战国初期于周王畿地区铸造,材质为青铜。此钱空首,内有范芯,肩部下斜,足部呈弧形,因此而得名。面文有“武”、“卢氏”、“三川釿”、“武采”、“武安”共5种,武字较为多见,其余皆罕见。因其体型庞大笨拙,易折断伤人,故流通时间短区域狭小,秦统一后被回炉销毁,现出土多为残缺品。(图为“武”字钱文)
这件泉品名为尖足布,尖足布形状极似铲币,足部作燕尾状,因有尖足之称。其长约8.5厘米左右,宽约4厘米左右,与中型铲币完全相同。该币种于战国中后期于燕,赵地区铸造,材质为青铜。尖足的造型也非常优美,它有隆起的边缘,面与背部铸有纵向的凸纹,普遍有纪地文字。有背面还有纪范的数字,它确实是一种进步的货币。
这件泉品名为桥足半釿布,该币种于战国中早期于魏地,赵地和楚地铸造,材质为青铜。釿布系从空首步演化而来,因其钱文多铸有货币单位“釿”字而得名。产生于战国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国地区。基本形制为首部平实、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钱文纪地、纪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当时楚国地区也曾铸行过钱文分别是“殊布当釿”和“四布当釿”的长足釿布。 该币为五十名珍之首。
到这里为止这一期就结束了,下次给大家介绍春秋及战国时期的刀币,希望大家能喜欢。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钱币(春秋战国·布币) (中国古代钱币春光))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