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历史上"花木兰"真有其人吗?结局怎样?

历史上"花木兰"真有其人吗?结局怎样?

历史上"花木兰"真有其人吗?结局怎样?

木兰诗在成诗之前便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是一首北朝民歌,何时开始传颂早已不可考证,不过成为叙事诗已经到了北魏,原本只有300余字,流传中得到了文人的润色,到了隋唐两代,便已经初露风骨,后代文人又将木兰辞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明代的徐渭甚至将诗改成了剧,登上舞台。

实际上,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乐府经典,无不带有上述“写实”的特点。

这种民间“写实”非常可贵,我们称其为“民间述史”,也即老百姓自己写的历史,相当于某人传记或非官方大事记。老百姓通过民歌创作的形式,把一些他们看到的亲历的认为有意义的事口述下来,经民间文人的润色,再被官署采集后稍加整理,即成乐府歌辞而传世。它们,可为史料之补充,其真实性,足与地方志、文人笔记相媲美。

关于花木兰的籍贯,争议颇多:有说她是谯郡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说她是黄州人,有说她是商丘人。如果熟悉史料的话,这些争议其实不是争议,因为历史上的谯郡、宋州、商丘等,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一带。

商丘原是南朝刘宋的土地,拓跋焘在433年将刘宋势力驱逐,至439年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其发动对柔然的战争,从424年开始至449年结束,历时25年。这个时间段,与目下流行的花木兰的生平亦基本相当。

木兰生活时代背景的争议:《木兰辞》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花木兰一行是往北走,此刻对更北的少数民族称之为“胡”,那说明这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汉化以后的事情。

在这个历史阶段出现的更北方的胡族,不是柔然就是突厥。

西魏实行府兵制度后,柔然早就衰亡,从“可汗大点兵”来说,“可汗”成为胡族领袖的代名词也是从突厥开始,那花木兰前去抵御的就是突厥无疑。

突厥兴起来的时候,北魏已经灭亡

可是,问题来了。花木兰凯旋归来,换上女妆后,说伙伴们“同行十二年”,如此持久的战争,出现在中原与北地少数民族之间,是西魏、北周、隋唐都没有过的,只有北魏与柔然在边境有过如此长的拉锯战。

比如说花木兰生于412年,若成立,那么433年商丘归属北魏,木兰应是21岁,在年龄上具备了代父从军的可能。北魏在孝文帝改革前,还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阶段,“可汗大点兵”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符合当时的史实,奴隶主或部落首领发动战争,每家每户出一男丁为兵。“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从行孝的角度出发,花木兰代父从军,也成为可能。

花木兰“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抵御柔然的故事,应发生在拓跋焘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之后,在东北设六镇戍边期间,约435年到447年或449年。因为439年双方通过和亲改善了关系,其后的战争走向主要围绕西域的争夺,东北部只是在444年有过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山王拓跋辰等八将“坐击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北魏大获全胜。其他时间基本没什么大仗。木兰胜利凯旋之时,约35岁或37岁,朝廷封其为尚书郎,亦并不出格。北魏汉化前期,奴隶凭战功可以获得自由民的身份,自由民的军功累积到“策勋十二转”的地步,亦可以做官。

“昨夜见军帖”“策勋十二转”,这其中的军帖、勋官制度又是在唐朝开始完整起来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句更是妥妥的盛唐边塞诗人的风格。

其次,时代背景之外,花木兰的民族身份究竟是汉是鲜卑?

之前,北魏实行的是鲜卑 人当兵、汉人 务农的政策,当兵是鲜卑人 的专利。当然了,即便汉人可以当兵,汉人女性也很少能做出上战场这样的举动。

似乎花木兰应该是鲜卑族,而非汉族。

但是,鲜卑族在当时是没有花这个姓氏的,花这个姓氏,和汉人的“华”姓在最早是通用的。而且,“木兰当户织”,花木兰似乎又像个汉人女子那样心灵手巧。

照这样来看,花木兰又是汉族。

还有种猜测,花木兰的“花”应该是说她长得好看(关羽三子关索因容貌出众被称为花关索),木兰才是其姓名,但鲜卑族中也没有木这个姓氏。

花木兰更应该姓“穆”!后世的杨家将中,有穆桂英这员女将,她们还都活动在中原王朝与北地少数民族交战的最前线,这绝对不是巧合。在鲜卑拓拔部有个丘穆陵氏族,与北魏皇室关系密切,属于核心贵族之一。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改为汉姓 穆氏,世代相传。

既然是贵族,所以其子女才有兴趣或者说时间去做一些女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人女子会羡慕鲜卑女子的勇武,鲜卑女子也会折服于汉人女子的知书达理,融合的过程从来都是双向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妥妥的一个爱美的汉人小女子风范。

所以,花木兰的真名恐怕是穆兰,花是说她长得好看,正因为好看,才叫成了花木兰。

但史家学者多有认可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目前学界说得最多的就是五个字——“史书无确载”。但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史学家姚石甫、宋虞庭等人,都认为花木兰确有其人,只是年代背景不尽相同而已。这些人既是文学家,又是饱学经史的大学者,自不会凭空乱说。

关于花木兰的结局在木兰辞中也有提及:“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花木兰的故事迅速传遍朝堂,受到了天子的重视,可见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人们一方面是认为奇,另一方面是认为孝,木兰见到了天子这段相对可信,因为古代谁也不敢触犯天子权威,随便杜撰一个故事出来糊弄人。

在木兰辞最后的陈述中,花木兰不愿朝堂为官,而是返回故乡,恢复了女儿,诗到此结束,后事没有记载,不过好在民间传说口口相传,关于木兰的结局,有这么几种:

徐渭所作《花木兰代父从军》中,说木兰同村有一个青年叫王朗(不是司徒大人),是木兰的仰慕者,木兰代父从军后,他非常佩服,木兰回家后他就娶了木兰。

同是明代朱国祯所作《木兰将军》中,说木兰打仗归来,皇帝知道了她是女子,要纳她为妃,木兰不从最后自尽而亡,皇帝很懊悔,就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这也是元代《孝烈将军记》中的结局)

清代《桂孝烈传》中,说木兰打仗被俘,敌人中有女子叫卢玩花爱慕木兰,就强行和木兰成亲,木兰告诉了她真相,卢玩花非常佩服,就和木兰结拜了姐妹。后来木兰的未婚夫王青云率大军进攻,取得胜利,救出木兰和卢玩花,后来两人都嫁给了王青云。

褚人获《隋唐演义》中所突厥可汗进犯中原,征发士卒,木兰代父从军,结果被俘。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家乡,发现父亲已死,母亲带着弟妹改嫁。木兰的事迹流传开后,可汗要娶木兰为妻,木兰不从,自尽而亡。

木兰仗胜回到朝廷,辞去尚书一职,回到家中,换回女装,被世人知晓其女子身份,此消息传回朝廷,皇帝因其有功而免其欺君之罪,又想召其入后宫为妃子,木兰宁死不从,最后自刎。皇帝闻之,大惊,追其为“将军”。

综上所述,请相信,一代巾帼花木兰的确史有其人,她的传奇不属于哪个统治阶级,而属于广大的老百姓,其孝、其忠、其勇,都是我们民族大家庭共有的美德。

感谢您关注UP主“桃花源节度使”,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点赞收藏,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投币”,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

以上就是(历史上"花木兰"真有其人吗?结局怎样?)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