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应论文造假
北大回应论文造假
北大副校长回应论文被质疑造假
詹启敏院士今天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回应,具体如下:
关于2020年7月23日DeepTech自媒体平台基于美国Pubpeer网站上搜索结果,以“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被指涉嫌25篇论文不端,发表时间横跨20多年”为题目发表公众号文章,我个人做以下说明。
首先,我对近期在美国Pubpeer网站上评论人对我们科研论文的关注和质疑表示感谢。我和我的合作者高度重视和慎重对待Pubpeer评论人提出的质疑,仔细核实相关文章表述和实验结果,认真开展讨论。目前,我们没有发现数据造假和学术不端情况,核实的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少数论文中确实存在标记错误的现象,并不涉及学术不端、也不影响科学结论,我们按照学术界惯例正在与相关杂志社沟通勘误。关于评论人对于我们采用的实验方法有不同观点、对相关论文部分内容不理解、以及涉及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我们也正在积极回应,与评论人讨论交流。我们将以严谨的态度进一步全面核实、客观回答质疑,并完成相关勘误工作。敬请学术界关注和监督。
我欢迎和感谢国内外学术界同行关注和监督我们的科研工作,理性的质疑和讨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科研各环节管理和提高科研水平。我们相信真正的科研工作都应该经得起同行的质疑和时间的考验。同时,我们也深信科研同道和广大朋友会理性看待这些质疑,对我们的科研工作作出客观的判断。
受质疑论文被部分回复和勘误
目前,在PubPeer上,詹启敏团队针对4篇受质疑论文进行了回复,另有4篇进行了勘误。
在15篇出现实验图像形似或重复的论文中,詹启敏团队对其中一篇图像重复的论文回复表示,在不同的实验中错误地放置了同一幅实验图,对于另一篇图像重复的论文,作者回复道,图像并不相同,是因为分辨率过低。除此之外,还有一篇论文,作者致歉称,是图像排序错误。
于2010年发表在《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被网友指出有违常识,詹启敏团队认为,这不影响结论。
对于其余更多的论文,詹启敏团队并未进行回复和解答。
涉嫌“造假”的25篇论文中,有2篇被指出违反动物实验伦理的文章,其中一篇于2010年发表在美国临床研究协会主办的《临床研究杂志》上。在PubPeer的留言中,有网友贴出论文中一幅有6只实验鼠的图像,提问道,作者能否澄清本研究获得的肿瘤大小?这些符合所在机构的动物道德准则吗?
另一篇文章于2015年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中,美国学术打假专家Elisabeth Bik质疑道,实验小鼠的肿瘤过大,远非作者所称的1厘米,作者能否澄清本研究获得的肿瘤的大小?这些符合动物伦理准则吗?
Bik表示,对于这些问题论文,包括大小鼠肿瘤在内的论文,都应该撤回,作者还需要向期刊发送更正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永远不允许作者再次进行动物实验。
学术不端和领导责任该不该分开来看?
对于詹启敏团队的学术“造假”一事,知乎网友们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知乎网友@九边就表示,“这锅詹启敏背不上”。在评论中他指出,詹启敏的工作重心不在论文发表上,对于那些不规范的操作,“他还真不容易发现”。同时,在被指出论文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他认为,这是两国学术氛围的差距所导致的。
但他也表示,詹启敏团队有人学术不端,他也“确实负有领导责任”。
但随后,就有匿名网友针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那些论文其实他压根就没看过?就是署了他的名字?”
在评论区,@九边和@世界树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世界树认为,这类事件不能轻拿轻放,中国的科研不端现象比国外更严重,不能一直放纵下去。
@九边指出,这次詹启敏团队暴露出的问题,“放在全世界,都不算啥大问题。国外大牛手下人造假,文章被撤稿甚至是批量撤稿的有的是。但大牛还是大牛,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事儿不是他干的。Peter Shultz了解一下?诺奖得主Frances Arnold了解一下?”
学术圈翻车事件double kill:邢立达团队Nature封面遭遇史上最快撤稿
除了詹启敏团队事件,本周国内学术圈还有另一起引发全球关注的“翻车”事故——邢立达团队被刊登在Nature封面的论文“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被正式撤稿。
学术打假网站“自身硬”吗?
质疑詹启敏、曹雪涛等人论文图像问题的PubPeer与Retraction Watch、For Better Science同为国际知名的学术打假网站。PubPeer由供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学家布兰登斯特尔、理查德史密斯和乔治史密斯于2012年匿名创立。为筹集资金,布兰登斯特尔等三人于2015年放弃匿名,并将PubPeer公司重组为非营利性的PubPeer基金会。2016年至2017年期间,PubPeer接受前对冲基金管理人、亿万富豪约翰阿诺德与其妻子劳拉共同创立的劳拉及约翰阿诺德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同时捐助了Retraction Watch网站的母公司科学诚信中心。
PubPeer基金会主席布兰登斯特尔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的邮件中表示,目前PubPeer基金会的董事会包括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生物学研究所的神经学家鲍里斯巴伯、资深科学作家伊万奥兰斯基以及他本人。伊万奥兰斯基同时也是Retraction Watch的主要撰写者。
斯特尔介绍说,PubPeer并非是复制学术期刊出版前的同行评审和审查,而是对目前出版前审查系统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商业主义和错误偏见等问题进行回应。他们希望借PubPeer补充前者的缺漏。
根据该网站的规则,用户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评论。评论经审核后才会出现在网站上,而匿名评论和“灰名单”账户评论的审核过程最长可达一周。网站不会对评论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核,但拒绝明显错误、表述不清、误导或存在潜在恶意的评论。同时,网站规定禁止基于传闻、指控不当行为、对作者个人以及研究者的行为动机进行猜测的评论。网站还开放了对于不合规评论的举报功能,宣称保留删除或编辑不合规评论的权利。运营者在必要时会对评论进行调整,以确保其符合规则。
通过上述规则可以发现,事实性是该平台对于评论的标准。但由于网站本身并不进行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所以符合PubPeer要求的事实性评论仍可能是错误的,甚至造成误导。
对此,斯特尔解释称,要求PubPeer进行科学审核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进行科学审核需要访问许多原始数据,而PubPeer没有资源来解决全球出版业都无法解决的质量控制问题。如果用户认为评论存在错误或理解偏差,可以直接跟帖评论,指出问题。
在PubPeer的规则中,多次出现降低法律风险等字眼。事实上,早在2014年PubPeer就曾被任职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的Fazlul Sarkar起诉。原因是校方在看到该网站上的评论后解除了对Sarkar的聘用。站在PubPeer一方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为其辩护,Sarkar提出的公布匿名评论者身份的诉求最终被法院驳回。
为避免法律纠纷,PubPeer采用了一种接近中立的方式呈现评论。该网站称,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作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复或解释,PubPeer也不会修改或删除评论线程,并公开提供完整讨论的历史记录。他们认为,其他读者可能也会有类似质疑者的问题,所以公开展示评论、跟帖的完整过程是有益的。而这些规则中最核心的一点是,PubPeer本身不进行主观判断。
尽管如此,允许匿名评论和缺乏科学性、真实性审核的制度设计,仍为一些人提供了诬陷、诽谤科研工作者的可能性。
今年5月起,PubPeer网站上陆续有人匿名发帖,质疑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署名的24篇论文存在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等问题。对此,董晨回复《中国新闻周刊》称,他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0名前博士生和博士后对自己担任通讯作者的20篇论文进行了审查,并在一周内,对Pubpeer网站上每个受到质疑的问题进行了详实回答。董晨强调说,从他们的调查和解答中可以明确表明, 这些论文没有造假,不存在学术不端。
在对受到质疑的一篇论文的回应中,董晨表示,“我们欢迎旨在提高科学质量和严谨性的建设性批评。然而,这些质疑表现出对该领域、主题以及业内普遍接受的原理缺乏了解,因此大多数批评都没有科学价值。作为PubPeer论坛的忠实支持者,我们不希望PubPeer这一专业的科学交流平台被某些匿名质疑者利用,分散科学家进行日常科研活动的精力,这将与平台的初衷背道而驰。”
对此,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所长林成华认为,类似PubPeer的第三方学术打假平台应建立匿名评论的审核机制。平台需要设置相关标准和程序,对匿名评论进行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审核,以避免学术质疑的误伤甚至诬告。在制度层面的程序正义得以健全后,对于那些已经被不实评论误伤或恶意中伤的科研工作者,平台还应设立弥补机制,恢复被质疑者的名誉。只有第三方平台本身的内在机制建设日益完善,才能维护其学术公信力和持久生命力。
相对于PubPeer由基金会运营的方式,德国独立科学记者列昂尼德施耐德主办的For Better Science则更加个人化。6月15日,该网站曾发布了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的报道。昂尼德施耐德表示,网站拒绝侮辱谩骂、攻击或无证据指控的评论,在接受匿名评论的同时,鼓励实名评论。所有的评论审核工作都由他本人进行。
宝,喜欢(北大副校长回应论文被质疑造假 北大回应论文造假)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